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引言 | 第13-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41页 |
2.1 发光材料基础理论 | 第15-16页 |
2.1.1 发光概述 | 第15-16页 |
2.1.2 发光的基本过程 | 第16页 |
2.2 稀土元素的能级与跃迁 | 第16-20页 |
2.2.1 稀土元素的电子层结构 | 第17-18页 |
2.2.2 稀土离子的能级分布 | 第18-19页 |
2.2.3 稀土离子的d-f跃迁和电荷转移带 | 第19-20页 |
2.3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 | 第20-33页 |
2.3.1 长余辉材料的应用 | 第20-21页 |
2.3.2 长余辉材料发光机理 | 第21-23页 |
2.3.3 长余辉材料的发光性能 | 第23-24页 |
2.3.4 长余辉材料发光性能影响因素 | 第24-31页 |
2.3.5 长余辉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2.4 稀土长余辉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33-39页 |
2.5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第39-41页 |
2.5.1 选题思路 | 第39-40页 |
2.5.2 研究内容 | 第40-41页 |
3 铝酸锶基和硅酸锶基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 第41-55页 |
3.1 铝酸锶基发光材料的制备 | 第41-45页 |
3.1.1 样品制备 | 第41-44页 |
3.1.2 TG-DTA分析 | 第44-45页 |
3.2 铝酸锶基发光材料性能表征 | 第45-49页 |
3.2.1 SrAl_2O_4:Eu~(2+)发光材料的晶体结构 | 第45-46页 |
3.2.2 SrAl_2O_4:Eu~(2+)发光材料的颗粒形貌 | 第46页 |
3.2.3 SrAl_2O_4:Eu~(2+)材料的发光性能 | 第46-49页 |
3.3 硅酸锶基发光材料的制备 | 第49-51页 |
3.3.1 制备温度测定 | 第49-50页 |
3.3.2 样品的制备 | 第50-51页 |
3.4 硅酸锶基材料性能表征 | 第51-53页 |
3.4.1 Sr_2SiO_4:Eu~(2+)材料的晶体结构 | 第51页 |
3.4.2 Sr_2SiO_4:Eu~(2+)材料的颗粒形貌 | 第51-52页 |
3.4.3 Sr_2SiO_4:Eu~(2+)材料的发射光谱 | 第52-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Sr_2Al_2SiO_7:Eu~(2+)/Eu~(2+),Re~(3+)(Dy~(3+)、Nd~(3+)、Er~(3+)、Pr~(3+))发光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55-88页 |
4.1 硅铝酸锶基发光材料的制备 | 第55-58页 |
4.2 pH对Sr_2Al_2SiO_7:Eu~(3+)发光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58-63页 |
4.2.1 pH对Sr_2Al_2SiO_7:Eu~(3+)发光材料晶体结构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2 pH对Sr_2Al_2SiO_7:Eu~(3+)发光材料形貌的影响 | 第59-60页 |
4.2.3 Sr_2Al_2SiO_7:Eu~(3+)发光材料的激发光谱及发射光谱 | 第60-62页 |
4.2.4 Sr_2Al_2SiO_7:Eu~(3+)发光材料的余辉衰减分析 | 第62-63页 |
4.3 Eu~(2+)浓度对Sr_2Al_2SiO_7:Eu~(2+)发光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63-68页 |
4.3.1 TG-DTA分析 | 第64-65页 |
4.3.2 XRD和ICP分析 | 第65-66页 |
4.3.3 激发和发射光谱分析 | 第66-68页 |
4.4 辅助激活剂对Sr_2Al_2SiO_7:Eu~(2+)发光材料性能的影响 | 第68-86页 |
4.4.1 Dy~(3+)对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69-74页 |
4.4.2 Nd~(3+)对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74-78页 |
4.4.3 Er~(3+)对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78-81页 |
4.4.4 Pr~(3+)对Sr_2Al_2SiO_7:Eu~(2+)材料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81-85页 |
4.4.5 不同辅助激活剂对Sr_2Al_2SiO_7:Eu~(2+)余辉性能对比分析 | 第85-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5 Ca~(2+)、Mg~(2+)掺杂Sr_2Al_2SiO_7:Eu~(2+)长余辉材料发光性能的研究 | 第88-126页 |
5.1 Ca~(2+)掺杂Sr_2Al_2SiO_7:Eu~(2+)长余辉材料发光性能的研究 | 第88-103页 |
5.1.1 实验试样制备 | 第88-90页 |
5.1.2 物相分析 | 第90-91页 |
5.1.3 形貌分析 | 第91-94页 |
5.1.4 激发和发射光谱分析 | 第94-97页 |
5.1.5 余辉时间分析 | 第97-100页 |
5.1.6 热释光谱分析 | 第100-103页 |
5.2 Mg~(2+)掺杂Sr_2Al_2SiO_7:Eu~(2+)长余辉材料发光性能的研究 | 第103-113页 |
5.2.1 实验试样制备 | 第103页 |
5.2.2 物相分析 | 第103-104页 |
5.2.3 形貌分析 | 第104-106页 |
5.2.4 激发和发射光谱分析 | 第106-109页 |
5.2.5 余辉时间分析 | 第109-112页 |
5.2.6 热释光谱分析 | 第112-113页 |
5.3 Ca~(2+)和Mg~(2+)掺杂Sr_2Al_2SiO_7:Eu~(2+)材料发光性能的对比研究 | 第113-120页 |
5.3.1 物相对比分析 | 第113-114页 |
5.3.2 形貌分析 | 第114-115页 |
5.3.3 激发和发射光谱对比 | 第115-116页 |
5.3.4 余辉衰减曲线对比 | 第116-119页 |
5.3.5 热释光谱对比分析 | 第119-120页 |
5.4 Ca~(2+)和Mg~(2+)共掺杂对Sr_2Al_2SiO_7:Eu~(2+)材料发光强度的影响 | 第120-125页 |
5.4.1 TG—DTA | 第121-122页 |
5.4.2 相结构分析 | 第122页 |
5.4.3 激发和发射光谱 | 第122-123页 |
5.4.4 发光强度与各元素掺杂量的关系 | 第123-12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6 结论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5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35-13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