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 第16-2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0-32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3页 |
1.1.1 我国发电行业整体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1.1.2 我国火力发电行业面临的挑战 | 第21-2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23-30页 |
1.2.1 火电机组建模仿真技术 | 第23-27页 |
1.2.2 火电机组运行参数控制技术 | 第27-28页 |
1.2.3 火电机组灵活性提升及FCB功能技术 | 第28-30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30-32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30页 |
1.3.2 本文创新点 | 第30-32页 |
第2章 火电机组数学模型建立及仿真 | 第32-54页 |
2.1 引言 | 第32页 |
2.2 火电机组机理数学模型 | 第32-39页 |
2.2.1 锅炉汽水系统数学模型 | 第33-36页 |
2.2.2 燃料系统数学模型 | 第36页 |
2.2.3 汽轮机数学模型 | 第36-37页 |
2.2.4 再热器数学模型 | 第37-38页 |
2.2.5 汽轮机高压旁路数学模型 | 第38页 |
2.2.6 锅炉给水加热器数学模型 | 第38-39页 |
2.2.7 锅炉给水泵数学模型 | 第39页 |
2.3 模型正确性验证 | 第39-47页 |
2.3.1 研究对象 | 第40-41页 |
2.3.2 高压给水加热器解列、投入仿真试验验证 | 第41-47页 |
2.4 火电机组FCB功能仿真试验 | 第47-52页 |
2.4.1 火电机组FCB功能 | 第47页 |
2.4.2 FCB仿真试验 | 第47-51页 |
2.4.3 火电机组FCB控制策略 | 第51-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3章 火电机组快速变负荷过程先进控制的应用 | 第54-79页 |
3.1 引言 | 第54页 |
3.2 给水泵汽轮机转速控制 | 第54-67页 |
3.2.1 给水泵汽轮机数学模型 | 第55-57页 |
3.2.2 调节阀门数学模型建立 | 第57-59页 |
3.2.3 给水泵汽轮机调节系统小扰动仿真试验 | 第59-60页 |
3.2.4 灰色关联补偿控制 | 第60-61页 |
3.2.5 给水泵汽轮机转速灰色关联补偿控制仿真试验 | 第61-67页 |
3.3 汽包水位控制 | 第67-72页 |
3.3.1 线性自抗扰控制(LADRC) | 第67-69页 |
3.3.2 汽包水位灰色关联自抗扰控制 | 第69-72页 |
3.4 汽轮机旁路阀后温度控制 | 第72-77页 |
3.4.1 汽轮机旁路阀后温度数学模型 | 第72-75页 |
3.4.2 汽轮机旁路阀后温度线性自抗扰-前馈补偿控制 | 第75-7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4章 适用于快速变负荷技术研究的协调被控数学模型 | 第79-94页 |
4.1 引言 | 第79页 |
4.2 考虑回热系统影响的汽轮机数学模型 | 第79-82页 |
4.2.1 考虑回热系统动态特性的汽轮机数学模型 | 第79-81页 |
4.2.2 仅考虑抽汽流量的汽轮机数学模型 | 第81-82页 |
4.3 适用于具有弹性抽汽系统的协调被控数学模型 | 第82-85页 |
4.3.1 机理分析 | 第82-84页 |
4.3.2 参数辨识 | 第84-85页 |
4.4 适用于火电机组FCB过程的协调被控数学模型 | 第85-92页 |
4.4.1 机理分析 | 第86-89页 |
4.4.2 正确性验证 | 第89-91页 |
4.4.3 模型应用 | 第91-9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第5章 基于汽轮机蓄能利用的快速变负荷控制技术 | 第94-111页 |
5.1 引言 | 第94页 |
5.2 负荷指令信号多尺度分解 | 第94-97页 |
5.3 汽轮机高加抽汽节流参与协调控制技术 | 第97-101页 |
5.3.1 汽轮机高加抽汽节流 | 第97-98页 |
5.3.2 汽轮机高加抽汽节流参与机组协调控制结构 | 第98页 |
5.3.3 仿真试验 | 第98-101页 |
5.4 高加给水旁路参与协调控制技术 | 第101-106页 |
5.4.1 高加给水旁路给水流量控制 | 第101-102页 |
5.4.2 仿真试验 | 第102-106页 |
5.5 负荷指令前馈补偿控制技术 | 第106-110页 |
5.5.1 负荷指令低频信号前馈补偿技术 | 第106-107页 |
5.5.2 仿真试验 | 第107-11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11-112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2-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个人简历 | 第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