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物理学论文--光学论文--物理光学(波动光学)论文--偏振与色散论文

中波红外光谱偏振成像技术及系统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7-3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7-18页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进展第18-37页
        1.2.1 微型傅里叶变换光谱测量系统的研究现状第18-26页
        1.2.2 偏振成像系统的研究现状第26-32页
        1.2.3 基于傅里叶变换的光谱偏振成像系统的研究现状第32-37页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第37-39页
        1.3.1 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第37-38页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第38-39页
第2章 傅里叶变换光谱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理论基础第39-51页
    2.1 傅里叶变换光谱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第39页
    2.2 光的干涉第39-43页
        2.2.1 单色光干涉第39-40页
        2.2.2 复色光干涉第40-41页
        2.2.3 扩展光源的干涉第41-43页
    2.3 干涉图采样与数据采集方式第43-45页
        2.3.1 干涉图采样第43-45页
        2.3.2 干涉图数据的采集方式第45页
    2.4 仪器切趾与线型函数第45-47页
        2.4.1 仪器切趾第45-46页
        2.4.2 仪器的线型函数第46-47页
    2.5 相位误差第47-48页
        2.5.1 相位误差来源第47页
        2.5.2 相位误差修正第47-48页
    2.6 傅里叶变换光谱系统的优点第48-49页
        2.6.1 高通量第48-49页
        2.6.2 多通道同时测量第49页
    2.7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3章 微型静态傅里叶变换光谱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第51-73页
    3.1 系统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第51-53页
    3.2 准直光学系统第53-61页
        3.2.1 折衍混合透镜消像差的原理第53-54页
        3.2.2 单片折衍混合透镜的设计第54-59页
        3.2.3 准直光学系统的残存像差对光谱复原的影响第59-60页
        3.2.4 衍射面的衍射效率对光谱复原的影响第60-61页
    3.3 干涉系统中阶梯反射面的衍射对光谱复原的影响第61-62页
    3.4 聚焦耦合光学系统第62-68页
        3.4.1 微透镜阵列第62-64页
        3.4.2 微透镜阵列的孔径衍射对光谱复原的影响第64-65页
        3.4.3 中继成像系统第65-66页
        3.4.4 微型聚焦耦合光学系统仿真分析第66-67页
        3.4.5 微型聚焦耦合光学系统的装配误差分析第67-68页
    3.5 FTIRS系统的建模仿真第68-70页
    3.6 本章小结第70-73页
第4章 偏振成像系统的基本理论第73-91页
    4.1 光的偏振第73-76页
    4.2 偏振光的表示方法第76-80页
        4.2.1 琼斯矩阵法第76-77页
        4.2.2 斯托克斯矢量和穆勒矩阵法第77-78页
        4.2.3 邦加球表示法第78-80页
    4.3 偏振成像系统的基本原理第80-88页
        4.3.1 分时型偏振成像系统第80-82页
        4.3.2 同时偏振成像系统第82-84页
        4.3.3 干涉型偏振成像系统第84-88页
    4.4 偏振的应用第88-90页
        4.4.1 生物医学诊断第88页
        4.4.2 军事应用第88-89页
        4.4.3 遥感第89-90页
    4.5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5章 中波红外分孔径同时偏振成像系统的设计与研究第91-117页
    5.1 系统整体结构和工作原理第91-92页
    5.2 MWIRADSPIS的偏振信息测量第92-93页
    5.3 偏振测量矩阵第93-98页
        5.3.1 偏振测量的误差来源第93-94页
        5.3.2 MWIRADSPIS偏振测量矩阵的优化第94-96页
        5.3.3 仿真验证第96-98页
    5.4 MWIRADSPIS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第98-102页
        5.4.1 分孔径成像物镜的设计第98-100页
        5.4.2 中继成像系统的设计第100-102页
    5.5 MWIRADSPIS系统的性能分析第102-104页
        5.5.1 MWIRADSPIS的成像性能第102-103页
        5.5.2 MWIRADSPIS探测器像元的有效利用率第103-104页
    5.6 MWIRADSPIS误差标定和校准的基本原理第104-108页
        5.6.1 旋转波片固定线偏振片的傅里叶分析法第104-105页
        5.6.2 MWIRADSPIS的误差标定与校准第105-108页
    5.7 实验与结果分析第108-115页
        5.7.1 MWIRADSPIS实验系统第108-109页
        5.7.2 偏振测量矩阵的误差标定第109-111页
        5.7.3 校准结果分析第111-112页
        5.7.4 系统性能测试第112-113页
        5.7.5 偏振成像实验第113-114页
        5.7.6 偏振图像的融合第114-115页
    5.8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6章 线偏振干涉成像系统总体分析与设计第117-135页
    6.1 系统基本原理第117-118页
    6.2 分束器对系统成像性能的影响第118-121页
    6.3 MWIRFTLPIIS系统设计第121-128页
        6.3.1 系统参数求求解第121-123页
        6.3.2 成像物镜的设计第123-125页
        6.3.3 中继成像系统的设计第125-126页
        6.3.4 中继成像系统的设计第126-128页
    6.4 MWIRFTLPIIS的透过率分析第128-130页
    6.5 MWIRFTLPIIS线偏振片旋转误差分析与旋转公差容限第130-133页
        6.5.1 线偏振片旋转误差分析第130-132页
        6.5.2 线偏振片旋转公差分析第132-133页
    6.6 小结第133-135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35-139页
    7.1 总结第135-136页
    7.2 创新第136-137页
    7.3 展望第137-139页
参考文献第139-147页
致谢第147-149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频率选择表面的空间电磁波调控与应用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相位差法的高分辨率液晶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