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38页 |
1 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使用状况 | 第16-22页 |
1.1 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使用误区 | 第16-17页 |
1.2 饲用抗生素的使用现状、面临问题 | 第17-21页 |
1.2.1 饲用抗生素的使用现状 | 第17-19页 |
1.2.2 饲用抗生素带来的问题 | 第19-21页 |
1.3 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3.1 中草药添加剂 | 第21页 |
1.3.2 酶制剂 | 第21页 |
1.3.3 酸化剂 | 第21-22页 |
1.3.4 微生态制剂 | 第22页 |
2 益生菌简介 | 第22-28页 |
2.1 益生菌的概念 | 第22-23页 |
2.2 益生菌的作用机理与益生作用 | 第23-26页 |
2.2.1 数量优势改善体内外微生物环境 | 第23-24页 |
2.2.2 生物夺氧控制部分有害菌的生长条件 | 第24页 |
2.2.3 生物拮抗挤压部分有害菌的生存空间 | 第24页 |
2.2.4 降低肠道pH值 | 第24页 |
2.2.5 抑制有害物质的产生 | 第24-25页 |
2.2.6 合成与分泌消化酶和营养物质 | 第25页 |
2.2.7 产生过氧化氢和细菌素 | 第25页 |
2.2.8 分解胆盐 | 第25页 |
2.2.9 增强免疫 | 第25-26页 |
2.3 益生菌的筛选标准 | 第26-27页 |
2.3.1 安全性与适宜性 | 第26页 |
2.3.2 耐受性 | 第26-27页 |
2.3.3 功能性 | 第27页 |
2.3.4 生产性能 | 第27页 |
2.4 影响益生菌使用效果的因素 | 第27-28页 |
2.4.1 菌种 | 第27页 |
2.4.2 应用时间 | 第27-28页 |
2.4.3 使用剂量与浓度 | 第28页 |
2.4.4 抗生素协调作用 | 第28页 |
2.5 益生菌当前存在的问题 | 第28页 |
3 益生菌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28-31页 |
3.1 芽孢杆菌的特点及其应用 | 第28-29页 |
3.2 益生芽孢杆菌的益生机制 | 第29-30页 |
3.2.1 恢复胃肠道正常微生物菌群,抑制病原体生长 | 第29-30页 |
3.2.2 产生多种消化酶和营养物质 | 第30页 |
3.2.3 增强动物免疫功能 | 第30页 |
3.3 益生地衣芽孢杆菌研究应用 | 第30-31页 |
4 益生肠球菌的研究进展 | 第31-33页 |
4.1 肠球菌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4.2 肠球菌的耐药性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第二章 益生芽孢杆菌和肠球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38-50页 |
1 材料 | 第38-39页 |
1.1 动物样品 | 第38页 |
1.2 菌株 | 第38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1.4 主要试剂及溶液的配制 | 第38-39页 |
2 方法 | 第39-41页 |
2.1 芽孢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39页 |
2.1.1 芽孢杆菌的分离筛选 | 第39页 |
2.1.2 菌株的鉴定 | 第39页 |
2.1.3 菌株16SrRNA鉴定 | 第39页 |
2.2 肠球菌的分离及鉴定 | 第39-41页 |
2.2.1 肠球菌的分离及筛选 | 第39-40页 |
2.2.2 肠球菌属的鉴定 | 第40页 |
2.2.3 肠球菌种的鉴定 | 第40页 |
2.2.4 肠球菌种属的16SrRNA基因序列鉴定确证 | 第40-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7页 |
3.1 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第41-43页 |
3.1.1 芽孢杆菌的初步分离筛选 | 第41页 |
3.1.2 芽孢杆菌发酵上清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 第41-42页 |
3.1.3 生理生化试验鉴定 | 第42页 |
3.1.4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42-43页 |
3.2 肠球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 第43-47页 |
3.2.1 肠球菌的初步分离筛选 | 第43页 |
3.2.2 肠球菌发酵液的体外抑菌试验 | 第43-44页 |
3.2.3 肠球菌的属种鉴定 | 第44-45页 |
3.2.4 肠球菌属种的分子生物学确证 | 第45-47页 |
4 讨论 | 第47-48页 |
4.1 益生菌的分离筛选 | 第47页 |
4.2 益生菌的鉴定 | 第47-48页 |
5 小结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地衣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的生物特性研究 | 第50-60页 |
1 材料 | 第50页 |
1.1 菌株与细胞 | 第5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50页 |
2 方法 | 第50-52页 |
2.1 地衣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的抗逆性试验 | 第50-51页 |
2.1.1 耐人工胃液试验 | 第50页 |
2.1.2 耐人工肠液试验 | 第50-51页 |
2.1.3 耐胆盐试验 | 第51页 |
2.1.4 高温耐受性试验 | 第51页 |
2.2 地衣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第51页 |
2.3 地衣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粘附性试验 | 第51-5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2-55页 |
3.1 地衣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的抗逆性能力 | 第52-54页 |
3.1.1 耐人工胃液能力 | 第52页 |
3.1.2 耐人工肠液能力 | 第52-53页 |
3.1.3 胆盐耐受能力 | 第53页 |
3.1.4 耐高温能力 | 第53-54页 |
3.2 地衣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的抗生素敏感性结果 | 第54-55页 |
3.3 粘附性试验 | 第55页 |
4 讨论 | 第55-57页 |
4.1 益生菌的抗逆性及粘附性 | 第55-56页 |
4.2 益生菌与抗生素的配伍使用 | 第56-57页 |
5 小结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地衣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抗菌物质的研究 | 第60-70页 |
1 材料 | 第60-61页 |
1.1 菌株 | 第60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60-61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61页 |
1.4 试剂的配制 | 第61页 |
2 方法 | 第61-63页 |
2.1 发酵液上清液抑菌谱 | 第61页 |
2.2 硫酸铵盐析法提取细菌素 | 第61-62页 |
2.3 温度稳定性测定 | 第62页 |
2.4 pH稳定性测定 | 第62页 |
2.5 蛋白酶稳定性测定 | 第62页 |
2.6 细菌素分子量预测 | 第62页 |
2.7 细菌素基因的鉴定 | 第62-63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3-66页 |
3.1 发酵液抑菌谱 | 第63页 |
3.2 硫酸铵提取细菌素 | 第63-64页 |
3.3 细菌素的热稳定性 | 第64-65页 |
3.4 细菌素pH稳定性 | 第65页 |
3.5 蛋白酶对细菌素的影响 | 第65页 |
3.6 细菌素分子量预测 | 第65-66页 |
3.7 细菌素基因组的PCR检测 | 第66页 |
4 讨论 | 第66-68页 |
4.1 细菌素的分类 | 第66-67页 |
4.2 细菌素的分离纯化 | 第67页 |
4.3 细菌素的抗菌谱 | 第67页 |
4.4 细菌素与抗生素的区别 | 第67-68页 |
5 小结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0页 |
第五章 地衣芽孢杆菌B1和粪肠球菌NA14发酵工艺初步研究 | 第70-82页 |
1 材料 | 第70页 |
1.1 菌种 | 第70页 |
1.2 培养基 | 第70页 |
2 方法 | 第70-72页 |
2.1 菌种活化 | 第70页 |
2.2 单因素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70-71页 |
2.3 试验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71页 |
2.4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第71页 |
2.5 正交试验筛选培养基成分最佳比 | 第71-7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2-80页 |
3.1 单因素发酵条件优化结果 | 第72-75页 |
3.2 B1和NA14菌株生长曲线 | 第75-76页 |
3.3 发酵培养基优化结果 | 第76-78页 |
3.4 发酵培养基成分的正交试验 | 第78-80页 |
4 讨论 | 第80页 |
5 小结 | 第80-82页 |
第六章 猪源益生地衣芽孢杆菌和粪肠球菌制剂的应用 | 第82-90页 |
1 材料 | 第82页 |
1.1 微生态制剂 | 第82页 |
1.2 试验动物与场所 | 第82页 |
1.3 试剂 | 第82页 |
2 方法 | 第82-84页 |
2.1 试验动物分组与处理 | 第82-83页 |
2.2 生产性能检测及方法 | 第83页 |
2.3 收集样品及检测 | 第83页 |
2.4 数据处理 | 第83-8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4-86页 |
3.1 益生菌制剂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 | 第84页 |
3.2 腹泻率 | 第84-85页 |
3.3 仔猪粪便微生物的变化 | 第85页 |
3.4 断奶仔猪血液指标变化 | 第85-86页 |
4 讨论 | 第86-87页 |
4.1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及腹泻的影响 | 第86-87页 |
4.2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肠道菌群的影响 | 第87页 |
4.3 益生菌对断奶仔猪抗体水平的影响 | 第87页 |
5 小结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0页 |
全文总结 | 第90-92页 |
附录1 | 第92-93页 |
附录2 | 第93-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完成论文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