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木构建筑的表现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页 |
·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确立 | 第8-9页 |
·木构建筑 | 第9页 |
·范围的确立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研究的现实意义及目的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论文内容概述 | 第1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3-16页 |
第2章 木构建筑表现的技术依托 | 第16-26页 |
·木材的技术特性 | 第16-20页 |
·材料特性 | 第16-18页 |
·结构特性 | 第18-19页 |
·构造特性 | 第19页 |
·建筑应用中的处理和保护 | 第19-20页 |
·木材表现的文化内涵 | 第20-22页 |
·天然质感表现力 | 第20-21页 |
·生态可持续内涵 | 第21页 |
·地域文化归属感 | 第21-22页 |
·木构建筑表现的技术观启示 | 第22-25页 |
·双重价值平衡 | 第22-23页 |
·适宜技术启示 | 第23-24页 |
·诗意建构追求 | 第24-25页 |
·理性真实体现 | 第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当代木构建筑的材料表现 | 第26-42页 |
·材料技术的进步 | 第26-30页 |
·新型复合木材技术手段 | 第26-28页 |
·加工产业化体系 | 第28-30页 |
·材料组合运用中木材的表现 | 第30-34页 |
·传统与现代的组合—木材与玻璃 | 第30-31页 |
·精巧与厚重的组合—木材与混凝土 | 第31-32页 |
·天然与高技的组合—木材与金属 | 第32-34页 |
·多元化材料组合 | 第34页 |
·木质表皮界面的形式表现 | 第34-40页 |
·木质界面表皮 | 第34-35页 |
·地域符号的提炼 | 第35-36页 |
·建筑形体的表现 | 第36-37页 |
·遮阳功能的追求 | 第37-39页 |
·景观变化的调节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当代木构建筑的结构与节点表现 | 第42-62页 |
·结构技术的发展 | 第42-46页 |
·传统木构建筑结构类型 | 第42-45页 |
·拓展结构形式的复合木结构 | 第45-46页 |
·当代木构框架结构表现 | 第46-50页 |
·传统梁柱结构简化与更新 | 第46-47页 |
·木构框架结构建筑作品解析 | 第47-50页 |
·当代木构空间结构创新 | 第50-56页 |
·结构表现的空间追求 | 第50-52页 |
·大跨度木结构建筑作品解析 | 第52-56页 |
·木构建筑的节点表现 | 第56-61页 |
·传统木构构件结合方式 | 第56-57页 |
·当代木构节点的建造逻辑 | 第57-59页 |
·钢—木复合节点的造型表现 | 第59-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当代木构建筑的文化表现 | 第62-78页 |
·木构建筑的地域性契合 | 第62-67页 |
·地域文脉的传承与表达 | 第62-64页 |
·地域性木构建筑作品解析 | 第64-67页 |
·木构建筑的可持续设计 | 第67-71页 |
·可持续观与木构的生态属性 | 第67-68页 |
·生态木构建筑作品解析 | 第68-71页 |
·木构建筑的有机表达 | 第71-76页 |
·原生态自然观 | 第71-72页 |
·有机木构建筑作品解析 | 第72-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6章 木构建筑表现的展望与启示 | 第78-86页 |
·前沿木材技术 | 第78-81页 |
·木质复合材料创新 | 第78-79页 |
·木材特性对其他材料的启示 | 第79-81页 |
·当代中国木构建筑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契机 | 第81-85页 |
·发展中国木构建筑的应用策略 | 第81-82页 |
·木结构在汶川震区重建的应用 | 第82-83页 |
·博览建筑中木材的概念性表现 | 第83-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结语 | 第86-88页 |
附录一:图片来源 | 第88-89页 |
附录二:表格来源 | 第89-90页 |
附录三: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