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1 城市河流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 | 第10-11页 |
1.2.2 原位生物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3 混合菌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页 |
1.2.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硝化细菌、聚磷菌在水质处理中的机理 | 第13-14页 |
1.3.1 硝化细菌对水体中氨氮的去除 | 第13-14页 |
1.3.2 聚磷菌对水体中磷的去除 | 第14页 |
1.4 硝化细菌、聚磷菌的 16S r DNA鉴定 | 第14-15页 |
1.5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 第15-17页 |
1.6 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6.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6.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南昌市主要内河流水质的监测分析 | 第19-27页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19-25页 |
2.1.3 水质参数评价标准 | 第25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6页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硝化细菌、聚磷菌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第27-41页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3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7-30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0-33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3-40页 |
3.2.1 硝化细菌的培养和筛选 | 第33-35页 |
3.2.2 聚磷菌的培养和筛选 | 第35-36页 |
3.2.3 优势菌株的 16S r DNA鉴定 | 第36-40页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40-41页 |
第四章 优势菌株固定化后降解效果研究 | 第41-50页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4.1.2 实验方法 | 第41-43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4.2.1 菌株最佳配比结果 | 第43-44页 |
4.2.2 固定载体的选择 | 第44-46页 |
4.2.3 固定化颗粒对南昌市内河流降解效果模拟研究 | 第46-48页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5.1 结论 | 第50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附录 | 第58-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