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tmel平台的电力线传输技术演示器的设计与实现以及一款开源LTE仿真软件的研究和测试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电力线传输技术介绍 | 第12-15页 |
1.1 简介 | 第12页 |
1.2 G3-PLC | 第12-15页 |
1.2.1 物理层(PHY) | 第13页 |
1.2.2 媒体接入层(MAC) | 第13-14页 |
1.2.3 适配层(ADP) | 第14页 |
1.2.4 上层协议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第15-18页 |
2.1 系统的用途 | 第15页 |
2.2 系统的组成 | 第15-16页 |
2.3 接口规范 | 第16页 |
2.4 系统功能要求 | 第16-17页 |
2.5 非功能性要求 | 第17-18页 |
2.5.1 安全性 | 第17页 |
2.5.2 保密性 | 第17-18页 |
第三章 系统方案设计 | 第18-26页 |
3.1 系统总体组成架构和模块 | 第18-19页 |
3.2 硬件选型 | 第19-26页 |
3.2.1 德州仪器(TI) | 第20-21页 |
3.2.2 意法半导体 | 第21-22页 |
3.2.3 瑞萨电子 | 第22页 |
3.2.4 Maxim | 第22-23页 |
3.2.5 Atmel | 第23-24页 |
3.2.6 结论 | 第24-26页 |
第四章 PLC局域网应用层协议设计 | 第26-32页 |
4.1 自启动过程 | 第26页 |
4.2 电表读数查询 | 第26-29页 |
4.2.1 数据存在哪里 | 第26-27页 |
4.2.2 轮询或者自主上报 | 第27页 |
4.2.3 处理丢包 | 第27-29页 |
4.2.4 提出的协议 | 第29页 |
4.3 命令下达 | 第29页 |
4.4 异常上报 | 第29页 |
4.5 包格式 | 第29-32页 |
4.5.1 命令消息的格式 | 第30页 |
4.5.2 命令回复消息的格式 | 第30-31页 |
4.5.3 异常消息的格式 | 第31页 |
4.5.4 异常确认消息的格式 | 第31-32页 |
第五章 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32-43页 |
5.1 总体设计 | 第32-35页 |
5.1.1 编程语言和服务器的选型 | 第32页 |
5.1.2 树莓派中的软件架构 | 第32-33页 |
5.1.3 DC软件设计 | 第33-35页 |
5.1.4 电表中的软件设计 | 第35页 |
5.2 RestAPI的设计和实现 | 第35-37页 |
5.2.1 API接口规范 | 第35-37页 |
5.2.2 实现 | 第37页 |
5.3 电表中嵌入式程序的实现 | 第37-42页 |
5.3.1 硬件介绍 | 第37-39页 |
5.3.2 软件库 | 第39-41页 |
5.3.3 应用实现 | 第41-42页 |
5.4 DC的Python程序实现 | 第42-43页 |
5.4.1 软件库 | 第42页 |
5.4.2 与Django服务器的通信 | 第42页 |
5.4.3 应用程序 | 第42-43页 |
第六章 PLC演示器开发小节 | 第43-44页 |
第七章 OAI的背景 | 第44-45页 |
第八章 LTE基础 | 第45-49页 |
8.1 接入网E-UTRAN | 第45-46页 |
8.2 核心网EPC | 第46-49页 |
第九章 OAIsim研究与实验 | 第49-52页 |
9.1 介绍 | 第49页 |
9.2 OAIsim不带S1接口 | 第49页 |
9.3 OAIsim带S1接口 | 第49-50页 |
9.4 发送Ping命令通过EPC | 第50-51页 |
9.5 遇到的问题 | 第51-52页 |
第十章 OAIsim小结 | 第52-53页 |
总结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件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