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问题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理论背景 | 第14-21页 |
2.1 常规课堂教学现状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2 教师转型的相关研究 | 第15-16页 |
2.2.1 教师转型的过程 | 第15页 |
2.2.2 影响教师转型的因素 | 第15-16页 |
2.3 知识建构教学中教师转型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2.3.1 知识建构教学中教师的职能 | 第16-17页 |
2.3.2 知识建构教学中教师转型面临的挑战 | 第17-19页 |
2.4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4.1 知识建构 | 第19页 |
2.4.2 教师转型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21-28页 |
3.1 质的研究 | 第21-23页 |
3.1.1 研究的效度 | 第21-22页 |
3.1.2 研究的推论 | 第22页 |
3.1.3 研究的伦理道德 | 第22-23页 |
3.2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3.2.1 选取原则 | 第23页 |
3.2.2 个案对象选取范围 | 第23-24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3.4 研究过程 | 第25-28页 |
3.4.1 进入现场的方式 | 第25-26页 |
3.4.2 进行干预 | 第26页 |
3.4.3 资料收集 | 第26页 |
3.4.4 整理和分析资料 | 第26-28页 |
第四章 M教师——一个转型“中断者”的个案 | 第28-40页 |
4.1 课程设计与实施 | 第28-32页 |
4.1.1. 课程开展背景 | 第28-29页 |
4.1.2 教学过程 | 第29-32页 |
4.2 懵懂与适应:“模仿案例”“受以前教学影响” | 第32-35页 |
4.2.1 学生组织方式 | 第32-33页 |
4.2.2 教学工具的选择 | 第33页 |
4.2.3 教学突发事件处理 | 第33-34页 |
4.2.4 “寻找答案式”的提问与理答 | 第34-35页 |
4.3 反思与改变:“关注课堂”“启发学生” | 第35-38页 |
4.3.1 课堂管理 | 第35-36页 |
4.3.2 教授研究方法 | 第36-37页 |
4.3.3 提问与理答 | 第37-38页 |
4.4 “中途放弃”的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4.4.1 自身精力有限 | 第38页 |
4.4.2 对教学效果的担忧 | 第38-39页 |
4.4.3 学校的压力 | 第39-40页 |
第五章 L教师——一个转型“持续者”的个案 | 第40-51页 |
5.1 课程设计与实施 | 第40-45页 |
5.1.1 课程开展背景 | 第40-41页 |
5.1.2 课程开展的三阶段 | 第41-45页 |
5.2 矛盾与痛苦:“传统与知识建构思想的交锋” | 第45-48页 |
5.2.1 依赖教材 | 第45页 |
5.2.2 传统提问方式 | 第45-46页 |
5.2.3 过多控制课堂 | 第46-47页 |
5.2.4 忽视学生“自己的”观点 | 第47-48页 |
5.2.5 小结 | 第48页 |
5.3 认同与改变:关注“真实情景”“问题改进” | 第48-51页 |
5.3.1 提供真实情景 | 第48-49页 |
5.3.2 注重学生自主生成 | 第49-50页 |
5.3.3 注重学生问题改进 | 第50-51页 |
第六章 两个个案的比较与分析 | 第51-60页 |
6.1 相同之处 | 第51-52页 |
6.1.1 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学生 | 第51页 |
6.1.2 从一般性提问到知识建构对话 | 第51页 |
6.1.3 从控制课堂到学生主场 | 第51-52页 |
6.1.4 出现传统教学行为 | 第52页 |
6.2 不同之处 | 第52-54页 |
6.2.1 对理论的理解认同度 | 第52-53页 |
6.2.2 教师转型的突出点不同 | 第53-54页 |
6.3 影响教师转型因素的分析 | 第54-56页 |
6.3.1 影响教师转型的内部因素 | 第54-55页 |
6.3.2 影响教师转型的外部因素 | 第55-56页 |
6.4 教师困惑与解疑 | 第56-60页 |
6.4.1 教师教学困惑 | 第56-57页 |
6.4.2 教学建议 | 第57-60页 |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60-61页 |
7.2 教师发展建议 | 第61-62页 |
7.3 学校培养建议 | 第62-63页 |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附录A | 第67-68页 |
附录B | 第68-69页 |
附录C | 第69-70页 |
附录D | 第70-7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