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4页 |
1.1.1 生态问题的紧迫性 | 第12-13页 |
1.1.2 西藏地区的特殊性 | 第13页 |
1.1.3 日喀则独特的自然性 | 第13-14页 |
1.1.4 藏地文化 | 第14页 |
1.2 选题目的 | 第14-15页 |
1.3 选题意义 | 第15页 |
1.3.1 探索生态规划在高原流域领域的作用 | 第15页 |
1.3.2 流域生态建设过程对民族文化的的促进作用 | 第15页 |
1.4 课题任务 | 第15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6.1 文献研究 | 第16页 |
1.6.2 案例调研 | 第16页 |
1.6.3 实地查勘 | 第16页 |
1.6.4 综合归纳 | 第16页 |
1.6.5 GIS分析 | 第16-17页 |
1.6.6 头脑风暴 | 第17页 |
1.7 设计项目及要求 | 第17页 |
1.8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8.1 国外流域景观综合治理研究现状及成果 | 第17-18页 |
1.8.2 国内流域景观综合治理研究现状及成果 | 第18页 |
1.9 国内外案例研究 | 第18-31页 |
1.9.1 临汾市汾河流域生态治理修复工程案例分析 | 第18-24页 |
1.9.2 拉萨拉鲁湿地国家级保护区案例分析 | 第24-27页 |
1.9.3 美国休斯顿水牛河景观改造项目案例分析 | 第27-31页 |
1.10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二章 可持续景观在流域生态领域的相关理论和技术 | 第32-40页 |
2.1 可持续景观概念、实现途径及运用 | 第32-33页 |
2.1.1 可持续景观概念 | 第32页 |
2.1.2 可持续景观实现途径 | 第32页 |
2.1.3 可持续的滨水景观设计针对本项目中的运用 | 第32-33页 |
2.2 流域生态修复研究 | 第33-36页 |
2.2.1 生态修复概述 | 第33页 |
2.2.2 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 第33-34页 |
2.2.3 流域生态修复作用 | 第34-35页 |
2.2.4 流域生态修复技术分类 | 第35页 |
2.2.5 流域生态修复针对本项目设计中的运用 | 第35-36页 |
2.3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研究 | 第36-39页 |
2.3.1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 | 第36-37页 |
2.3.2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意义 | 第37页 |
2.3.3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工程技术措施 | 第37页 |
2.3.4 滨水景观生态性设计与运用 | 第37-38页 |
2.3.5 滨水景观设计中的景观营造 | 第38页 |
2.3.6 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在特定青藏高原背景项目中的运用 | 第38-39页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日喀则年楚河城区段滨水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 第40-62页 |
3.1 基础现状 | 第40-43页 |
3.1.1 地理区位 | 第40页 |
3.1.2 市域交通 | 第40-41页 |
3.1.3 用地现状 | 第41-42页 |
3.1.4 城市建设 | 第42-43页 |
3.2 自然条件 | 第43-47页 |
3.2.1 气候 | 第43页 |
3.2.2 日照 | 第43-44页 |
3.2.3 风向风速 | 第44页 |
3.2.4 水文 | 第44-45页 |
3.2.5 地形地貌 | 第45页 |
3.2.6 高程 | 第45-46页 |
3.2.7 坡度坡向 | 第46-47页 |
3.2.8 土壤 | 第47页 |
3.3 空间分析 | 第47-49页 |
3.3.1 山水格局 | 第47-48页 |
3.3.2 视线分析 | 第48-49页 |
3.3.3 城市演变 | 第49页 |
3.4 生态分析 | 第49-54页 |
3.4.1 生态环境分析 | 第49-50页 |
3.4.2 生态红线 | 第50-51页 |
3.4.3 水土流失 | 第51页 |
3.4.4 河道污染分析 | 第51页 |
3.4.5 景观资源分布 | 第51-52页 |
3.4.6 基地常用植被 | 第52页 |
3.4.7 建设用地适应性分析 | 第52-53页 |
3.4.8 保护用地分析 | 第53-54页 |
3.5 人文条件 | 第54-58页 |
3.5.1 西藏印象 | 第54页 |
3.5.2 日喀则印象 | 第54-55页 |
3.5.3 景点分布 | 第55-56页 |
3.5.4 现状旅游资源 | 第56页 |
3.5.5 旅游区位 | 第56-57页 |
3.5.6 旅游发展现状 | 第57页 |
3.5.7 旅游发展问题 | 第57-58页 |
3.6 文化解析 | 第58-60页 |
3.6.1 西藏历史文化研究 | 第58页 |
3.6.2 日喀则历史文化研究 | 第58页 |
3.6.3 建筑文化研究 | 第58-59页 |
3.6.4 色彩文化研究 | 第59页 |
3.6.5 经济价值分析 | 第59-60页 |
3.7 场地SWOT分析 | 第60-61页 |
3.7.1 Strength优势 | 第60页 |
3.7.2 Weakness劣势 | 第60页 |
3.7.3 Opportunity机遇 | 第60页 |
3.7.4 Treat威胁 | 第60-61页 |
3.8 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 日喀则年楚河城区段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方案 | 第62-108页 |
4.1 项目背景 | 第62页 |
4.2 项目区位 | 第62页 |
4.3 项目愿景 | 第62-63页 |
4.4 规划总则 | 第63-64页 |
4.4.1 规划依据 | 第63-64页 |
4.4.2 上位规划 | 第64页 |
4.4.3 设计原则 | 第64页 |
4.5 设计理念 | 第64-65页 |
4.6 方案设计概念分析 | 第65-67页 |
4.6.1 主要解决问题 | 第65页 |
4.6.2 设计需求 | 第65页 |
4.6.3 设计框架 | 第65-66页 |
4.6.4 通过分析提出问题与策略 | 第66-67页 |
4.7 功能分区 | 第67-77页 |
4.7.1 规划构思 | 第67-68页 |
4.7.2 规划结构 | 第68-69页 |
4.7.3 功能板块 | 第69-70页 |
4.7.4 景观结构 | 第70-71页 |
4.7.5 动静分区 | 第71页 |
4.7.6 景观架构 | 第71-72页 |
4.7.7 方案总体设计与分析 | 第72-77页 |
4.8 总平面图 | 第77-78页 |
4.9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第78-79页 |
4.10 道路系统规划 | 第79页 |
4.11 竖向规划 | 第79-80页 |
4.12 水系梳理 | 第80页 |
4.13 岸线规划 | 第80-81页 |
4.14 绿地规划 | 第81页 |
4.15 生态规划 | 第81-93页 |
4.15.1 流域生态系统 | 第81-82页 |
4.15.2 生态设计 | 第82-84页 |
4.15.3 水系统生态设计 | 第84-88页 |
4.15.4 植物护坡 | 第88-90页 |
4.15.5 固土技术 | 第90-91页 |
4.15.6 湿地污水净化流程 | 第91-92页 |
4.15.7 水生植物净化能力分析 | 第92-93页 |
4.15.8 生活污水治理措施 | 第93页 |
4.16 专项设计 | 第93-107页 |
4.16.1 公共服务设施设计 | 第93-94页 |
4.16.2 种植设计 | 第94-97页 |
4.16.3 植物种植在各功能板块的应用 | 第97-101页 |
4.16.4 剖面设计 | 第101页 |
4.16.5 雕塑设计 | 第101-103页 |
4.16.6 景观小品设计 | 第103-106页 |
4.16.7 意向图 | 第106-107页 |
4.17 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五章 日喀则年楚河城区段滨水景观主要节点设计 | 第108-130页 |
5.1 车行道设计 | 第108-109页 |
5.2 水溪漫步 | 第109页 |
5.3 森林浴场 | 第109-110页 |
5.4 指针广场 | 第110-111页 |
5.5 停车场铺装 | 第111页 |
5.6 树荫广场 | 第111-112页 |
5.7 景墙设计 | 第112-114页 |
5.8 廊架设计 | 第114页 |
5.9 道路铺装 | 第114-115页 |
5.10 木栈道设计 | 第115-116页 |
5.11 花坛大样图 | 第116-117页 |
5.12 效果图 | 第117-130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30-132页 |
6.1 研究成果 | 第130页 |
6.2 本文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6.3 不足与建议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8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设计作品获奖成果 | 第138-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