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酶制剂(酵素)论文

深红红螺菌1.5005菌株高产辅酶Q10发酵工艺优化及诱变育种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30页
   ·辅酶Q_(10)的概述第11页
   ·辅酶Q_(10)的生理功能与应用第11-16页
     ·辅酶Q_(10)的生理功能第11-14页
     ·辅酶Q_(10)的应用第14-16页
   ·国内外辅酶Q_(10)生产研究现状第16-19页
     ·化学合成法第17-18页
     ·动植物组织提取法第18页
     ·植物细胞培养法第18页
     ·微生物发酵法第18-19页
   ·辅酶Q_(10)的分离提取研究第19-21页
     ·溶剂萃取法第19-20页
     ·吸附层析法第20-21页
     ·皂化提取法第21页
   ·辅酶Q_(10)的检测方法研究第21-24页
     ·定性检测分析第21-23页
     ·定量检测分析第23-24页
   ·辅酶Q_(10)高产菌的选育研究第24-27页
     ·辅酶Q_(10)高产菌的出发菌株第24页
     ·菌种诱变及工程菌的构建第24-26页
     ·诱变育种第26-27页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研究内容第27-30页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第27-28页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8-30页
第2章 深红红螺菌1.5005菌株活化及种子培养基的优化第30-44页
   ·材料第30-32页
     ·菌种第30页
     ·试剂与仪器第30-32页
     ·培养基第32页
   ·方法第32-35页
     ·深红红螺菌1.5005菌株的活化第32页
     ·深红红螺菌1.5005菌株的保藏第32页
     ·深红红螺菌1.5005菌株的培养第32-33页
     ·深红红螺菌1.5005菌株生长曲线的绘制第33页
     ·辅酶Q_(10)的分离提取第33-34页
     ·辅酶Q_(10)的检测第34页
     ·辅酶Q_(10)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4页
     ·深红红螺菌1.5005种子培养基组分的优化第34-35页
   ·结果与分析第35-43页
     ·深红红螺菌1.5005菌株的生长曲线图谱第35-36页
     ·实验菌株辅酶Q_(10)与辅酶Q_(10)标准品的UV检测结果比较第36-37页
     ·辅酶Q_(10)标准曲线制作结果第37-38页
     ·种子培养基组分优化结果第38-43页
   ·小结第43-44页
第3章 深红红螺菌1.5005产辅酶Q_(10)发酵工艺优化研究第44-54页
   ·材料第44-46页
     ·菌种第44页
     ·试剂与仪器第44-45页
     ·培养基第45-46页
   ·方法第46-48页
     ·深红红螺菌1.5005菌株的培养第46页
     ·辅酶Q_(10)的分离提取第46-47页
     ·辅酶Q_(10)的检测第47页
     ·深红红螺菌1.5005菌株发酵工艺的优化第47-48页
   ·发酵工艺优化结果与分析第48-53页
     ·最佳发酵方式的优化第48-49页
     ·最佳接种量的优化结果第49-50页
     ·最佳发酵温度的确定第50-51页
     ·最佳初始pH值的确定第51页
     ·最佳装液量的确定第51-52页
     ·最佳发酵时间的确定第52-53页
     ·优化前后辅酶Q_(10)发酵单位比较第53页
   ·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深红红螺菌1.5005辅酶Q_(10)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第54-65页
   ·材料第54-56页
     ·菌种第54页
     ·试剂与仪器第54-56页
     ·培养基第56页
   ·方法第56-60页
     ·深红红螺菌1.5005菌株的培养第56页
     ·辅酶Q_(10)的分离提取第56-57页
     ·辅酶Q_(10)的检测第57页
     ·深红红螺菌1.5005细胞破壁法的选择第57-58页
     ·二种冻融破壁法的比较第58-59页
     ·辅酶Q_(10)提取纯化工艺的优化第59-60页
   ·结果与分析第60-64页
     ·深红红螺菌1.5005细胞破壁法的选择第60页
     ·二种冻融破壁法的比较第60-61页
     ·辅酶_(10)提取纯化工艺的优化结果第61-64页
   ·小结第64-65页
第5章 深红红螺菌1.5005高产辅酶Q_(10)的诱变育种研究第65-78页
   ·材料第65-67页
     ·菌种第65页
     ·试剂与仪器第65-67页
     ·培养基第67页
     ·试剂的配制第67页
   ·方法第67-70页
     ·菌种培养方法第67-68页
     ·辅酶Q_(10)的分离提取第68页
     ·辅酶Q_(10)的检测第68-69页
     ·深红红螺菌1.5005细胞菌悬液的制备第69页
     ·深红红螺菌1.5005细胞单因素诱变处理第69页
     ·深红红螺菌1.5005细胞紫外—亚硝基胍复合诱变处理第69-70页
     ·筛选辅酶Q_(10)高产菌株第70页
     ·发酵条件优化结果验证第70页
     ·辅酶Q_(10)高产突变菌株稳定性实验第70页
     ·突变菌株UV6NTP4与出发菌株生长谱鉴定第70页
   ·结果与分析第70-77页
     ·紫外线(UV)单因素诱变结果第70-71页
     ·亚硝基胍(NTP)诱变处理第71-72页
     ·紫外—亚硝基胍复合诱变筛选辅酶Q_(10)高产菌株第72-75页
     ·突变菌株UV6NTP4与出发菌株辅酶Q_(10)的发酵单位比较第75页
     ·辅酶Q_(10)高产菌株UV6NTP4的遗传稳定性实验第75-76页
     ·辅酶Q_(10)高产菌株UV6NTP4与出发菌株生长谱比较第76-77页
   ·小结第77-78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8-80页
   ·结论第78-79页
   ·研究展望第79-80页
致谢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6页
附录 主要缩略语表第86-87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食用植物油掺伪检测与定量分析的近红外光谱法研究
下一篇:竹废料微波辅助裂解制备生物柴油抗氧化剂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