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2.1 大倾角巷道破坏规律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大倾角巷道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大倾角异形巷道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 第15-30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5-16页 |
2.2 煤岩样基本力学参数测试 | 第16-20页 |
2.2.1 煤岩样获取及加工 | 第16-17页 |
2.2.2 测试内容及仪器 | 第17-19页 |
2.2.3 煤岩样基本力学参数 | 第19-20页 |
2.3 实验系统设计 | 第20-22页 |
2.3.1 相似材料及相似比的确定 | 第20-21页 |
2.3.2 模型边界及铺设 | 第21-22页 |
2.4 大倾角异形运输巷围岩采动应力分布规律 | 第22-29页 |
2.4.1 现象分析 | 第22-27页 |
2.4.2 规律分析 | 第27-2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大倾角异形运输巷变形破坏规律力学分析 | 第30-36页 |
3.1 力学模型建立 | 第30页 |
3.2 倾斜顶板变形破坏规律分析 | 第30-32页 |
3.2.1 倾斜顶板挠度变形分析 | 第30-32页 |
3.2.2 倾斜顶板破坏规律分析 | 第32页 |
3.3 高帮变形承载能力分析 | 第32-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4 大倾角异形运输巷变形破坏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 第36-64页 |
4.1 模拟方案设计 | 第36-37页 |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4.2.1 软件的选取 | 第37页 |
4.2.2 模型尺寸设计 | 第37-39页 |
4.2.3 边界条件设计 | 第39页 |
4.2.4 本构模型的选取 | 第39-40页 |
4.2.5 模型合理性检验 | 第40页 |
4.3 不同煤层倾角下巷道变形破坏规律分析 | 第40-52页 |
4.3.1 不同煤层倾角下巷道应力场变化规律分析 | 第40-43页 |
4.3.2 不同煤层倾角下巷道位移场变化规律分析 | 第43-45页 |
4.3.3 不同煤层倾角下巷道破坏形态变化规律分析 | 第45-52页 |
4.4 不同动压条件下巷道变形破坏规律分析 | 第52-62页 |
4.4.1 不同动压条件下巷道应力场变化规律分析 | 第52-54页 |
4.4.2 不同动压条件下巷道位移场变化规律分析 | 第54-56页 |
4.4.3 不同动压条件下巷道破坏形态变化规律分析 | 第56-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5 大倾角异形运输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 | 第64-81页 |
5.1 大倾角异形运输巷围岩控制原则 | 第64-65页 |
5.2 大倾角异形运输巷分阶段支护设计 | 第65-78页 |
5.2.1 静载环境下大倾角异形运输巷支护方案设计 | 第65-68页 |
5.2.2 静载环境下大倾角异形运输巷支护效果模拟 | 第68-72页 |
5.2.3 动载环境下大倾角异形运输巷支护方案设计 | 第72-75页 |
5.2.4 动载环境下大倾角异形运输巷支护效果模拟 | 第75-78页 |
5.3 工业性试验 | 第78-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结论及展望 | 第81-8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6.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9页 |
附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