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源起 | 第19-20页 |
1.2 研究概述 | 第20-25页 |
1.2.1 研究的对象及内容 | 第20-23页 |
1.2.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28-29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二章 文化博览建筑内部公共空间概述 | 第30-50页 |
2.1 文化博览建筑概述 | 第30-37页 |
2.1.1 文化博览建筑的类型 | 第30-33页 |
2.1.2 文化博览建筑发展史略 | 第33-36页 |
2.1.3 文化博览建筑的特点 | 第36-37页 |
2.2 文化博览建筑内部公共空间概述 | 第37-40页 |
2.2.1 文化博览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组成与分类 | 第37-39页 |
2.2.2 文化博览建筑内部公共空间发展史略 | 第39-40页 |
2.3 文化博览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特征 | 第40-49页 |
2.3.1 公共性 | 第40-41页 |
2.3.2 模糊性 | 第41-45页 |
2.3.3 通透性 | 第45-47页 |
2.3.4 流动性 | 第47-4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三章 文化博览建筑内部公共空间设计方案案例分析 | 第50-74页 |
3.1 六祖慧能纪念堂 | 第50-60页 |
3.1.1 项目概况 | 第50-52页 |
3.1.2 设计方案分析 | 第52-60页 |
3.2 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 | 第60-68页 |
3.2.1 项目概况 | 第60-62页 |
3.2.2 设计方案问题分析 | 第62-68页 |
3.3 江门体育及会展中心(会展部分) | 第68-72页 |
3.3.1 项目概况 | 第68-69页 |
3.3.2 设计方案问题分析 | 第69-72页 |
3.4 设计方案的问题总结 | 第72-7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第四章 文化博览建筑内部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的影响要素 | 第74-96页 |
4.1 功能组成 | 第74-77页 |
4.1.1 文化博览建筑的功能组成 | 第74页 |
4.1.2 文化博览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功能组成 | 第74-77页 |
4.2 流线组织及空间组合 | 第77-81页 |
4.2.1 文化博览建筑的流线组织类型 | 第77-79页 |
4.2.2 文化博览建筑的空间组合模式 | 第79-80页 |
4.2.3 陈列室的流线组织类型 | 第80-81页 |
4.3 空间形式 | 第81-89页 |
4.3.1 文化博览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空间序列 | 第81-85页 |
4.3.2 文化博览建筑内部公共空间的比例与尺度 | 第85-89页 |
4.4 其它影响要素 | 第89-95页 |
4.4.1 采光形式 | 第89-92页 |
4.4.2 结构与设备管线 | 第92-95页 |
4.4.3 防火规范 | 第9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五章 文化博览建筑内部公共空间优化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 第96-132页 |
5.1 优化设计的评价原则 | 第96-97页 |
5.1.1 符合相应的功能需求 | 第96页 |
5.1.2 流线设计与空间组织合理 | 第96-97页 |
5.1.3 空间氛围良好 | 第97页 |
5.1.4 合理创新 | 第97页 |
5.1.5 符合当下的经济投入水平 | 第97页 |
5.2 优化设计的策略 | 第97-112页 |
5.2.1 基于建筑设计的一致性设计 | 第97-105页 |
5.2.2 空间形式的完整性设计 | 第105-108页 |
5.2.3 基于设计理念的独特性设计 | 第108-112页 |
5.3 设计方案问题的解决 | 第112-131页 |
5.3.1 六祖慧能纪念堂 | 第112-125页 |
5.3.2 潮汕历史文化博览中心 | 第125-129页 |
5.3.3 江门体育及会展中心(会展部分) | 第129-13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1-132页 |
总结 | 第132-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7页 |
附录 | 第137-146页 |
附录一:图表来源 | 第137-138页 |
附录二:调查问卷 | 第138-140页 |
附录三:调查问卷结果统计表 | 第140-14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6-147页 |
致谢 | 第147-148页 |
答辩委员签名的答辩决议书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