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1页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5-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6-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7页 |
1.2.1 移动阅读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2 知识共享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5-27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27-2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9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9-31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31-45页 |
2.1 移动阅读的相关概念 | 第31-34页 |
2.1.1 移动阅读的概念 | 第31页 |
2.1.2 移动阅读的特征 | 第31-32页 |
2.1.3 移动阅读的要素 | 第32-34页 |
2.2 知识共享的相关概念 | 第34-37页 |
2.2.1 知识的概念 | 第34-35页 |
2.2.2 知识共享概念 | 第35页 |
2.2.3 知识共享要素和过程 | 第35-37页 |
2.3 知识共享效果和影响因素 | 第37-39页 |
2.3.1 效果的概念和内涵 | 第37-38页 |
2.3.2 知识共享效果概念 | 第38页 |
2.3.3 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 第38-39页 |
2.4 知识生态理论 | 第39-41页 |
2.4.1 知识生态学 | 第39-40页 |
2.4.2 知识生态因子 | 第40页 |
2.4.3 知识生态系统 | 第40-41页 |
2.5 模糊数据包络分析理论 | 第41-42页 |
2.5.1 数据包络分析概念 | 第41页 |
2.5.2 数据包络分析原理 | 第41-42页 |
2.5.3 模糊数据包络分析 | 第42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第3章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机理 | 第45-61页 |
3.1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机理问题的提出 | 第45-49页 |
3.1.1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特征 | 第45-46页 |
3.1.2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分类 | 第46-47页 |
3.1.3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机理过程框架 | 第47-49页 |
3.2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要素 | 第49-51页 |
3.2.1 知识 | 第49页 |
3.2.2 知识共享主体 | 第49-50页 |
3.2.3 知识共享环境 | 第50页 |
3.2.4 知识共享技术 | 第50-51页 |
3.3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动机 | 第51-55页 |
3.3.1 内在动机 | 第52-53页 |
3.3.2 外在动机 | 第53-54页 |
3.3.3 其他动因 | 第54-55页 |
3.4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过程 | 第55-58页 |
3.4.1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环节 | 第56-57页 |
3.4.2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流程 | 第57-58页 |
3.5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机理系统模型 | 第58-6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4章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影响因素 | 第61-79页 |
4.1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影响因素问题的提出 | 第61-63页 |
4.2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影响因素模型及研究假设 | 第63-68页 |
4.2.1 知识分享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及研究假设 | 第63-65页 |
4.2.2 知识接纳行为影响因素模型及研究假设 | 第65-68页 |
4.3 实证分析 | 第68-73页 |
4.3.1 调查问卷设计及描述性分析 | 第68-69页 |
4.3.2 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69-70页 |
4.3.3 验证性因子与模型检验 | 第70-72页 |
4.3.4 参数估计与假设检验 | 第72-73页 |
4.4 分析及讨论 | 第73-77页 |
4.4.1 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4.4.2 结果讨论 | 第74-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5章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效果评价 | 第79-95页 |
5.1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效果评价问题的提出 | 第79-80页 |
5.2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80-85页 |
5.2.1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 第80-82页 |
5.2.2 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 第82-85页 |
5.3 评价方法及过程 | 第85-88页 |
5.3.1 筛选方法选取 | 第85-86页 |
5.3.2 指标筛选过程 | 第86-88页 |
5.4 实证研究 | 第88-94页 |
5.4.1 样本选择 | 第88页 |
5.4.2 数据获取 | 第88-89页 |
5.4.3 筛选过程及结果 | 第89-92页 |
5.4.4 讨论分析 | 第92-9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6章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促生服务模式 | 第95-113页 |
6.1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促生服务模式的提出 | 第95-96页 |
6.1.1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存在的问题 | 第95页 |
6.1.2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的发展趋势 | 第95-96页 |
6.1.3 促生成就知识共享 | 第96页 |
6.2 基于知识链管理的知识共享促生模式 | 第96-101页 |
6.2.1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流 | 第96-97页 |
6.2.2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链 | 第97-98页 |
6.2.3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链管理 | 第98-100页 |
6.2.4 基于知识链的知识共享促生模型 | 第100-101页 |
6.3 基于技术改造的知识共享促生模式 | 第101-105页 |
6.3.1 移动阅读平台技术改造价值 | 第101-102页 |
6.3.2 移动阅读用户技术感知价值 | 第102-103页 |
6.3.3 知识共享促生技术实现架构 | 第103-104页 |
6.3.4 基于技术改造的知识共享促生模型 | 第104-105页 |
6.4 基于环境管控的知识共享促生模式 | 第105-109页 |
6.4.1 移动阅读知识生态环境管控要素 | 第105-106页 |
6.4.2 移动阅读知识生态环境治理路径 | 第106-107页 |
6.4.3 移动阅读知识生态环境管控流程 | 第107-108页 |
6.4.4 基于环境管控的知识共享促生模型 | 第108-109页 |
6.5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促生服务模式 | 第109-110页 |
6.6 小结 | 第110-113页 |
第7章 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效果提升对策 | 第113-129页 |
7.1 把握移动阅读用户知识服务原则 | 第113-115页 |
7.1.1 显性知识专业化原则 | 第113-114页 |
7.1.2 隐性知识大众化原则 | 第114-115页 |
7.1.3 知识服务个性化原则 | 第115页 |
7.2 创新移动阅读用户知识服务模式 | 第115-119页 |
7.2.1 知识资源服务模式 | 第116-117页 |
7.2.2 知识技术服务模式 | 第117-118页 |
7.2.3 个性化的服务模式 | 第118-119页 |
7.3 贯彻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生态管理策略 | 第119-123页 |
7.3.1 知识共享主体管理策略 | 第119-121页 |
7.3.2 知识共享客体管理策略 | 第121页 |
7.3.3 知识共享环境管理策略 | 第121-123页 |
7.4 实施移动阅读用户知识共享保障措施 | 第123-127页 |
7.4.1 提高知识素养 | 第123-124页 |
7.4.2 加强制度建设 | 第124页 |
7.4.3 注重产权保护 | 第124-125页 |
7.4.4 加大经济投入 | 第125-126页 |
7.4.5 注重效果评估 | 第126-127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29-133页 |
8.1 研究结论 | 第129-132页 |
8.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3页 |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 第143-145页 |
致谢 | 第1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