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制剂学论文

脑靶向载RAGE拮抗肽纳米递释系统的构建研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一章 前言第13-29页
    1.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病机制第13-20页
        1.1 Aβ毒性学说第13-16页
        1.2 微管相关蛋白异常假说第16-17页
        1.3 血管源性假说第17-18页
        1.4 胰岛素假说第18页
        1.5 金属元素因素第18-20页
    2.纳米技术及纳米载药系统第20-21页
        2.1 纳米技术第20页
        2.2 纳米粒的制备常用方法第20-21页
        2.3 纳米粒的制备材料第21页
    3.PLGA纳米载药系统第21-26页
        3.1 PLGA纳米粒尺寸大小的控制第22-23页
        3.2 PLGA纳米粒的修饰及靶向策略第23-26页
    4.课题思路第26-28页
    5.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二章 PLGA纳米粒的构建与制备工艺优化第29-39页
    1.实验仪器与材料第29页
    2.实验方法第29-32页
        2.1 空白PLGA纳米粒的制备第29-30页
        2.2 PLGA纳米粒粒径影响因素的考察第30页
        2.3 纳米粒制备工艺条件优化第30-32页
    3.实验结果第32-36页
        3.1 PLGA纳米粒粒径影响因素的考察第32-35页
        3.2 纳米粒制备工艺条件优化第35-36页
    4.讨论第36-37页
        4.1 PLGA-PEG-Mal和PLGA-MePEG的总量对纳米粒粒径的影响第36-37页
        4.2 超声时间对纳米粒粒径的影响第37页
        4.3 分散相和内水相胆酸钠溶液的浓度对纳米粒粒径的影响第37页
    5.本章小结第37-39页
第三章 载药纳米粒的表征、修饰及体外释药特性的测定第39-52页
    1.实验仪器与材料第39-40页
    2.实验方法第40-44页
        2.1 纳米粒的形态观察第40页
        2.2 TAT-NP和ANG-NP的制备及修饰第40页
        2.3 TAT-NP和ANG-NP修饰率的测定第40页
        2.4 香豆素-6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第40-42页
        2.5 载香豆素-6纳米粒的制备第42页
        2.6 TAT和Angiopep-2修饰的载香豆素-6纳米粒的制备第42页
        2.7 载香豆素-6纳米粒包封率(EE)和载药量(DLC)的测定第42页
        2.8 载香豆素-6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试验第42页
        2.9 RP-1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第42-43页
        2.10 载RP-1纳米粒包封率(EE)和载药量(DLC)的测定第43-44页
    3.实验结果第44-49页
        3.1 纳米粒的形态观察第44页
        3.2 TAT-NP和ANG-NP的表征及修饰率第44页
        3.3 香豆素-6的HPLC体外分析方法第44-46页
        3.4 载香豆素-6纳米粒的包封率(EE)和载药量(DLC)第46-47页
        3.5 载香豆素-6纳米粒的体外释药试验第47页
        3.6 RP-1的HPLC体外分析方法第47-49页
        3.7 载RP-1纳米粒的包封率(EE)和载药量(DLC)第49页
    4.讨论第49-51页
    5.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靶向肽修饰纳米粒的生物学特性考察第52-62页
    1.实验仪器和材料第52-53页
    2.实验方法第53-57页
        2.1 细胞的培养第53-55页
        2.2 PLGA纳米粒的制备第55页
        2.3 体外毒性考察第55页
        2.4 DiR溶液的配制及标准曲线第55-56页
        2.5 考察DiR不同投药量对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第56页
        2.6 载DiR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性的考察第56页
        2.7 示踪纳米粒递送入脑情况第56-57页
    3.实验结果第57-60页
        3.1 PLGA纳米粒的体外毒性考察第57页
        3.2 DiR标准曲线第57-58页
        3.3 DiR不同投药量对纳米粒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第58-59页
        3.4 载DiR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性第59页
        3.5 活体荧光成像观察纳米粒的体内分布第59-60页
    4.讨论第60-61页
    5.本章小结第61-62页
展望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0页
附录第70-73页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第73-74页
致谢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Trk小分子抑制剂GZD2202体内外抗神经母细胞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吲哚环3位高效卤代反应及3-卤代吲哚-2-醛酮化合物的合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