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对深港两市联动性影响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 | 第10页 |
1.1.2 “深港通”推出背景 | 第10-11页 |
1.1.3 “深港通”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第2章 股市联动性影响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股市联动的内涵及成因 | 第19-20页 |
2.1.1 联动的内涵 | 第19页 |
2.1.2 股票市场的联动 | 第19-20页 |
2.1.3 股市联动性成因 | 第20页 |
2.2 股市联动的相关理论 | 第20-24页 |
2.2.1 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21页 |
2.2.2 有效市场理论 | 第21-22页 |
2.2.3 行为金融理论 | 第22页 |
2.2.4 市场传染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深港两地股票市场联动的一般性分析 | 第24-33页 |
3.1 深港两地股市联动途径 | 第24-28页 |
3.1.1 贸易联系带来的深港两市联动 | 第24-25页 |
3.1.2 金融投资直接增强联动 | 第25-26页 |
3.1.3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影响两市联动 | 第26-27页 |
3.1.4 互联互通机制直接传导 | 第27-28页 |
3.2 深港两市联动性机制 | 第28-30页 |
3.2.1 深港两市不同的市场制度 | 第28页 |
3.2.2 深港两市之间的资金流动 | 第28-29页 |
3.2.3 深港两市投资者结构差异 | 第29-30页 |
3.2.4 “深港通”投资标的拓宽 | 第30页 |
3.3 深港通开通前后两市波动比较 | 第30-33页 |
第4章 “深港通”对深港两市联动性影响实证分析 | 第33-43页 |
4.1 样本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第33-34页 |
4.1.1 样本的选取与阶段划分 | 第33页 |
4.1.2 数据处理和变量说明 | 第33-34页 |
4.2 实证分析 | 第34-41页 |
4.2.1 相关系数检验 | 第34-35页 |
4.2.2 描述性统计 | 第35页 |
4.2.3 平稳性检验(ADF检验) | 第35-37页 |
4.2.4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37-38页 |
4.2.5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 | 第38页 |
4.2.6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 第38-39页 |
4.2.7 方差分解分析 | 第39-40页 |
4.2.8 脉冲响应函数 | 第40-41页 |
4.3 实证小结 | 第41-43页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3-4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3-44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