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22页 |
1 捕食线虫性真菌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1 杀线虫性真菌的分类 | 第13-14页 |
1.2 捕食线虫性真菌的捕食机制 | 第14-15页 |
1.3 胞外蛋白酶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2 启动子研究概况 | 第16-21页 |
2.1 启动子的分类及基本结构 | 第16-18页 |
2.2 启动子克隆方法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2.3 启动子的功能鉴定方法 | 第19-21页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实验研究 | 第22-53页 |
研究一 少孢节丛孢菌Aoz1基因原核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22-3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2-27页 |
1.1 材料 | 第22-23页 |
1.1.1 菌株及载体 | 第22页 |
1.1.2 仪器 | 第22页 |
1.1.3 试剂 | 第22-23页 |
1.1.4 主要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 第23页 |
1.2 方法 | 第23-27页 |
1.2.1 少孢节丛孢菌的培养 | 第23-24页 |
1.2.2 Aoz1基因的扩增及克隆 | 第24-25页 |
1.2.3 Aoz1基因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5-26页 |
1.2.4 Aoz1基因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26页 |
1.2.5 重组载体pET32a-Aoz1表达产物的纯化 | 第26-27页 |
2 结果 | 第27-32页 |
2.1 少孢节丛孢菌的培养结果 | 第27页 |
2.2 Aoz1基因的扩增、克隆及测序结果 | 第27-29页 |
2.3 重组载体pET32a-Aoz1的酶切验证结果 | 第29-30页 |
2.4 Aoz1基因表达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30-31页 |
2.5 重组载体pET32a-Aoz1表达产物的纯化结果 | 第31-32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32-34页 |
3.1 讨论 | 第32-33页 |
3.2 小结 | 第33-34页 |
研究二 少孢节丛孢菌Aoz1基因5'侧翼序列的克隆及分析 | 第34-4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1.1 材料 | 第34页 |
1.1.1 试验菌株 | 第34页 |
1.1.2 仪器 | 第34页 |
1.1.3 试剂 | 第34页 |
1.1.4 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 第34页 |
1.2 方法 | 第34-37页 |
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及浓度与完整性的鉴定 | 第34-35页 |
1.2.2 Aoz1基因5'侧翼序列的扩增及克隆 | 第35-36页 |
1.2.3 Aoz1基因启动子的预测和分析 | 第36-37页 |
2 结果 | 第37-41页 |
2.1 基因组DNA的完整性、浓度与纯度的检测结果 | 第37页 |
2.2 Aoz1基因5'侧翼序列克隆及测序结果 | 第37-39页 |
2.3 Aoz1基因上游侧翼序列的生物信息学 | 第39-41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41-43页 |
3.1 讨论 | 第41-42页 |
3.2 小结 | 第42-43页 |
研究三 少孢节丛孢菌Aoz1基因启动子的功能验证 | 第43-5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7页 |
1.1 材料 | 第43页 |
1.1.1 载体及细胞 | 第43页 |
1.1.2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1.1.3 仪器设备 | 第43页 |
1.2 方法 | 第43-47页 |
1.2.1 5'端缺失序列的扩增 | 第43-45页 |
1.2.2 重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 | 第45-46页 |
1.2.3 重组报告基因质粒的细胞转染表达 | 第46-47页 |
2 结果 | 第47-51页 |
2.1 5'端缺失序列P2及P3的PCR扩增结果 | 第47-48页 |
2.2 5'端缺失序列的重组报告基因质粒的酶切验证和测序结果 | 第48-50页 |
2.3 重组报告基因质粒的细胞转染 | 第50-51页 |
3 讨论与小结 | 第51-53页 |
3.1 讨论 | 第51-52页 |
3.2 小结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