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微信公益慈善传播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0页
    1.1 研究缘起第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3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第13-17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5 研究方法第18-20页
        1.5.1 案例分析法第18-19页
        1.5.2 文献研究法第19页
        1.5.3 文本分析法第19-20页
2 微信公益慈善传播的基础与现状第20-33页
    2.1 微信的主要性质第20-21页
        2.1.1 作为即时通讯工具的传播媒介第20-21页
        2.1.2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21页
    2.2 微信的基本特征第21-22页
        2.2.1 强联系与弱联系并存的社交空间第21-22页
        2.2.2 基本成熟的内容付费环境第22页
        2.2.3 多元商业相融合的支付手段第22页
    2.3 慈善、公益理念与实践的发展演变第22-25页
        2.3.1 弥补“政府失灵”的官办型公益慈善第23-24页
        2.3.2 “去行政化”的民办型公益慈善第24页
        2.3.3 “人人可参与”的互联网公益慈善第24-25页
    2.4 微信公益慈善传播的现状第25-33页
        2.4.1 碎片化传播第25-29页
        2.4.2 精准化传播第29页
        2.4.3 “长尾”理论下的多元化传播第29-33页
3 微信公益慈善的传播的背景与类型第33-40页
    3.1 微信公益慈善传播兴起的背景第33-37页
        3.1.1 “第三次分配”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第33-34页
        3.1.2 互联网经济驱动智慧支付升级第34-35页
        3.1.3 泛娱乐化时代的文化自信重建第35-36页
        3.1.4 技术革命重塑公益慈善形态第36-37页
    3.2 微信公益慈善的传播类型第37-40页
        3.2.1 “企业营销式”微信公益慈善传播第38页
        3.2.2 “新闻报道式”微信公益慈善传播第38页
        3.2.3 “社交体验式”微信公益慈善传播第38-40页
4 微信公益慈善传播的模式与特征第40-50页
    4.1 微信公益慈善传播的模式第40-43页
        4.1.1 相对于一个节点的微信公益慈善传播模式第40-42页
        4.1.2 微信公益慈善传播网络的子群集合第42-43页
    4.2 微信公益慈善传播的特征第43-50页
        4.2.1 传者与受者:平等交互的黏贴性关系第43-44页
        4.2.2 传播内容:别具一格的叙事化呈现第44-47页
        4.2.3 传播效果:基于用户行为和舆论形成的效果第47-50页
5 问题与对策第50-56页
    5.1 微信公益慈善传播存在的问题第50-53页
        5.1.1 公益慈善传播者创新力缺乏,信息透明度低第50-51页
        5.1.2 微信平台传播范围有限,信息把关力度弱第51-52页
        5.1.3 媒体内容报道夸大失实,职业素养欠缺第52页
        5.1.4 政府参与角色“缺位”,行业监管不足第52-53页
    5.2 微信公益慈善传播的对策第53-56页
        5.2.1 构建差异化传播策略,建立公众信任第53-54页
        5.2.2 营造多平台的传播环境,加强信息“把关”第54页
        5.2.3 提升媒介专业主义,加强社会责任感第54-55页
        5.2.4 建立公益慈善评估体系,创新监督机制第55-56页
结语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3页
致谢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ZigBee传感网的嵌入式Linux智能家居系统设计
下一篇:移动视频新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