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读经论争问题研究(1914-1918)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绪论 | 第8-16页 |
|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 (四)论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 一、读经之争的缘起与进展 | 第16-27页 |
| (一)争论初现:清末教育改革与读经之争 | 第16-20页 |
| (二)渐趋激烈:民元废经后的读经兴废 | 第20-23页 |
| (三)归于“平静”:洪宪帝制失败后的读经存废 | 第23-27页 |
| 二、读经之争辩各派的思想主张 | 第27-38页 |
| (一)赞成读经派的思想认识 | 第27-31页 |
| 1.读经明道,图入世救国 | 第27-28页 |
| 2.表彰六经,以匡正人心 | 第28-30页 |
| 3.蒙以养正,忧时过而学 | 第30-31页 |
| (二)反对读经派的思想主张 | 第31-35页 |
| 1.经学与共和政体不合 | 第31-32页 |
| 2.读经与信教自由相违 | 第32-33页 |
| 3.经书经义于儿童不宜 | 第33-35页 |
| (三)折衷调和派的文化抉择 | 第35-38页 |
| 三、读经之争辩各派的“群像”素描 | 第38-68页 |
| (一)读经之争参与者的“群像”之一:赞成读经派 | 第57-62页 |
| 1.儒家经学的卫道士 | 第58-59页 |
| 2.袁氏政府的依附者 | 第59-60页 |
| 3.圣教捍卫者 | 第60-62页 |
| (二)读经之争参与者的“群像”之二:反对读经派 | 第62-64页 |
| 1.留日风潮的受益者 | 第62-63页 |
| 2.工具化读经的反对者 | 第63-64页 |
| (三)读经之争参与者的“群像”之三:折衷调和派 | 第64-68页 |
| 1.新式学堂教育下的学生 | 第65-66页 |
| 2.“《新青年》读者” | 第66-68页 |
| 四、读经之争的影响与评价 | 第68-74页 |
| (一)直接影响:争辩各方的思想交融 | 第68-69页 |
| (二)间接影响 | 第69-74页 |
| 1.推动了教学设置与教育理念的现代化 | 第69-72页 |
| 2.促成了政府政策理念的革新 | 第72-74页 |
| 结语 | 第74-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