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通俗讲演所述论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绪论 | 第12-26页 |
| 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学术意义 | 第12-13页 |
|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 2 本课题的研究综述 | 第13-22页 |
| ·民国时期的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 ·当代研究概况 | 第16-20页 |
| ·民国通俗讲演所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思路 | 第20-22页 |
| 3 本课题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22-23页 |
| ·重点 | 第22页 |
| ·难点 | 第22页 |
| ·创新点 | 第22-23页 |
| 4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3页 |
| 5 本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3-26页 |
| 第一章 民国通俗讲演所肇兴的历史背景 | 第26-36页 |
| ·“通俗讲演”的特征及其历史溯源 | 第26-28页 |
| ·“通俗讲演”的特征 | 第26-27页 |
| ·通俗讲演的历史溯源 | 第27-28页 |
| ·民国通俗讲演所肇兴的时代背景 | 第28-31页 |
| ·近代思想启蒙对象的下移 | 第28-29页 |
| ·近代文化变迁的平民化倾向 | 第29-30页 |
| ·清末社会教育的兴起 | 第30-31页 |
| ·前身机构的出现——宣讲所 | 第31-36页 |
| ·发展概况 | 第31-33页 |
| ·宣讲内容 | 第33-34页 |
| ·局限之处 | 第34-36页 |
| 第二章 民国通俗讲演所的运行机制及发展概况 | 第36-76页 |
| ·通俗讲演所的运行机制 | 第36-46页 |
| ·运行机构 | 第36-37页 |
| ·运行准则 | 第37-42页 |
| ·运行经费 | 第42-46页 |
| ·通俗讲演所的发展概况 | 第46-76页 |
| ·北洋政府兴办的通俗讲演所 | 第46-54页 |
| ·南京国民政府兴办的通俗讲演所 | 第54-69页 |
| ·中共领导下的通俗讲演所 | 第69-73页 |
| ·日伪控制下的通俗讲演所 | 第73-76页 |
| 第三章 民国通俗讲演所的讲演内容及社会效应 | 第76-92页 |
| ·通俗讲演所的讲演内容 | 第76-82页 |
| ·讲演宗旨 | 第76-77页 |
| ·讲演范围 | 第77-78页 |
| ·讲演的具体内容 | 第78-82页 |
| ·通俗讲演所事业取得的社会效应 | 第82-86页 |
| ·民众爱国热情的激发 | 第82-84页 |
| ·民众先进价值观念的培植 | 第84-85页 |
| ·民众传统生活陋习的革除 | 第85-86页 |
| ·制约通俗讲演所效应的因素 | 第86-92页 |
| ·外在因素 | 第86-88页 |
| ·内在因素 | 第88-92页 |
| 第四章 民国通俗讲演所事业的总体特征及当代启示 | 第92-98页 |
| ·通俗讲演所事业的总体特征 | 第92-95页 |
| ·“口语”启蒙的独特风格 | 第92-93页 |
| ·受众定位的最广泛化 | 第93-94页 |
| ·“隐形”功效影响深远 | 第94-95页 |
| ·通俗讲演所事业的当代启示 | 第95-98页 |
| ·加强基层文化教育设施建设 | 第95页 |
| ·提高基层文化教育工作者素质 | 第95-96页 |
| ·转变基层文化教育工作活动形式 | 第96-98页 |
| 结语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 附录 A 民国通俗讲演所大事记 | 第108-112页 |
| 附录 B 代表性讲演稿两篇 | 第112-118页 |
| 致谢 | 第118-12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