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中英文对照表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0页 |
1 引言 | 第13页 |
2 基于胍基构建的聚阳离子载体 | 第13-20页 |
2.1 聚精氨酸 | 第14-16页 |
2.2 聚胍基二硫化物 | 第16-18页 |
2.3 胍基化聚(2-氨基乙基甲基丙烯酸酯) | 第18-19页 |
2.4 聚二甲双胍 | 第19-20页 |
3 胍基聚阳离子材料的作用机理 | 第20-24页 |
3.1 胍基类聚合物的穿膜作用 | 第20-22页 |
3.2 胍基盐桥的粘附作用 | 第22-24页 |
4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5 参考文献 | 第25-30页 |
第二章 胍基金刚烷的合成与表征 | 第30-44页 |
1 引言 | 第30页 |
2 材料与仪器 | 第30-32页 |
2.1 材料和试剂 | 第30-31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1-32页 |
2.3 细胞株 | 第32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3.1 双胍金刚烷盐酸盐ADMET的合成 | 第32页 |
3.2 胍基金刚烷盐酸盐ADGUA的合成 | 第32页 |
3.3 胍基金刚烷的化学表征 | 第32-33页 |
3.3.1 核磁共振波谱法(~1H-NMR) | 第32-33页 |
3.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33页 |
3.3.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 | 第33页 |
3.3.4 胍基显色反应 | 第33页 |
3.4 胍基金刚烷的细胞学实验 | 第33-34页 |
3.4.1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3-34页 |
3.4.2 细胞凋亡实验 | 第34页 |
3.4.3 胍基金刚烷对细胞内ATP的影响 | 第34页 |
3.5 统计学分析 | 第34-35页 |
4 结果与讨论 | 第35-42页 |
4.1 双胍金刚烷与胍基金刚烷的合成 | 第35页 |
4.2 双胍金刚烷与胍基金刚烷的结构表征 | 第35-39页 |
4.2.1 核磁共振波谱法(1H-NMR) | 第35-36页 |
4.2.2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 | 第36-37页 |
4.2.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UV-VIS) | 第37-38页 |
4.2.4 胍基显色反应 | 第38-39页 |
4.3 胍基金刚烷的细胞学表征 | 第39-42页 |
4.3.1 细胞毒性实验 | 第39页 |
4.3.2 细胞凋亡实验 | 第39-41页 |
4.3.3 胍基金刚烷对细胞ATP含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6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第三章 硫酸软骨素修饰的胍基超分子载体在转移性乳腺癌中的体外研究 | 第44-68页 |
1 引言 | 第44-45页 |
2 材料和仪器 | 第45-47页 |
2.1 材料和试剂 | 第45-46页 |
2.2 细胞株 | 第46页 |
2.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 第46-47页 |
3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7-53页 |
3.1 胍基超分子的合成、自组装与表征 | 第47页 |
3.1.1 聚乙烯亚胺-B-环糊精(PEI600-B-CYD,PC)的合成 | 第47页 |
3.1.2 聚乙烯亚胺-B-环糊精(PCMET)的合成 | 第47页 |
3.2 胍基超分子PCMET的结构表征 | 第47-48页 |
3.2.1 核磁共振波谱法(~1H-NMR,NOESY) | 第47-48页 |
3.2.2 PCMET绑定SIRNA的能力测定 | 第48页 |
3.3 PMC载SIRNA胶束的制备与表征 | 第48页 |
3.3.1 PMC/SIRNA胶束制备 | 第48页 |
3.3.2 胶束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48页 |
3.3.3 胶束的粒径、表面电位的测定 | 第48页 |
3.4 PMC载SIRNA胶束的细胞学实验 | 第48-52页 |
3.4.1 PCMET材料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48-49页 |
3.4.2 肿瘤靶点的筛选 | 第49页 |
3.4.3 PMC载SIRNA的细胞吞噬实验 | 第49页 |
3.4.4 PMC/SIRNA胶束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49-50页 |
3.4.5 细胞溶血实验 | 第50页 |
3.4.6 细胞吞噬实验 | 第50-51页 |
3.4.7 抑制乳腺癌细胞转移实验 | 第51-52页 |
3.4.8 抑癌基因下调 | 第52页 |
3.5 数据的统计学处理 | 第52-53页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5页 |
4.1 PCMET的合成和结构表征 | 第53-56页 |
4.1.1 PCMET的合成 | 第53页 |
4.1.2 核磁共振波谱法表征(1H-NMR,NOESY) | 第53-55页 |
4.1.3 PCMET绑定SIRNA能力测定 | 第55-56页 |
4.2 PMC/SIRNA纳米胶束的自组装及结构表征 | 第56-58页 |
4.2.1 PMC/SIRNA纳米胶束的自组装 | 第56页 |
4.2.2 胶束的透射电镜观察 | 第56-57页 |
4.2.3 胶束粒径与电位测定 | 第57-58页 |
4.3 PMC/SIRNA胶束的细胞学实验 | 第58-65页 |
4.3.1 PCMET细胞毒性实验 | 第58-59页 |
4.3.2 肿瘤靶点筛选 | 第59-60页 |
4.3.3 PCMET/SICD146胶束细胞毒性实验 | 第60页 |
4.3.4 PMC/SIRNA胶束的细胞吞噬试验 | 第60-62页 |
4.3.5 PMC/SIRNA纳米胶束的细胞溶血试验 | 第62页 |
4.3.6 PMC/SICD146纳米胶束抑制MDA-MB-231细胞转移实验 | 第62-63页 |
4.3.7 PMC/SICD146纳米胶束用于抑癌基因下调 | 第63-65页 |
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全文总结、创新点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68-69页 |
全文总结 | 第68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68页 |
展望 | 第68-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69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