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毛细管开管柱 | 第10页 |
1.2 毛细管填充柱 | 第10-11页 |
1.3 毛细管整体柱 | 第11-16页 |
1.3.1 无机硅胶整体柱 | 第11-12页 |
1.3.2 有机聚合物整体柱 | 第12-13页 |
1.3.3 有机与无机杂化整体柱 | 第13-16页 |
1.4 离子交换色谱 | 第16-19页 |
1.4.1 离子交换色谱法的简要介绍 | 第16-17页 |
1.4.2 强阳离子交换整体柱 | 第17-18页 |
1.4.3 阳离子交换整体柱存在的问题 | 第18-19页 |
1.5 纳米材料及其在色谱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5.1 纳米材料 | 第19-20页 |
1.5.2 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简介 | 第20页 |
1.5.3 纳米材料在色谱中的应用 | 第20页 |
1.6 本论文的工作 | 第20-22页 |
2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型杂化整体柱的制备 | 第22-37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2-27页 |
2.2.1 仪器 | 第22-23页 |
2.2.2 试剂和材料 | 第23页 |
2.2.3 试剂前处理 | 第23页 |
2.2.4 毛细管预处理 | 第23-25页 |
2.2.5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25页 |
2.2.6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型杂化整体柱的制备 | 第25-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6页 |
2.3.1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尺寸的选择 | 第27-29页 |
2.3.2 致孔剂组成与比例的选择 | 第29-31页 |
2.3.3 单体总浓度的选择 | 第31-32页 |
2.3.4 有机功能单体浓度的选择 | 第32-34页 |
2.3.5 聚合反应时间的选择 | 第34-35页 |
2.3.6 聚合反应温度的选择 | 第35-36页 |
2.4 小结 | 第36-37页 |
3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型杂化整体柱的物理性能评价 | 第37-45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38页 |
3.2.1 仪器 | 第37页 |
3.2.2 试剂和材料 | 第37页 |
3.2.3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型杂化整体柱的制备 | 第37页 |
3.2.4 溶液的配制 | 第37-3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8-44页 |
3.3.1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型杂化整体柱固定相的微观结构 | 第38页 |
3.3.2 机械稳定性和渗透性 | 第38-40页 |
3.3.3 抗溶胀能力 | 第40-41页 |
3.3.4 交换容量 | 第41-42页 |
3.3.5 柱效 | 第42-43页 |
3.3.6 制备重现性 | 第43-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4 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型杂化整体柱的色谱性能评价 | 第45-57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4.2.1 仪器 | 第45页 |
4.2.2 试剂和材料 | 第45-46页 |
4.2.3 色谱柱的制备 | 第46页 |
4.2.4 溶液的配制 | 第46页 |
4.2.5 色谱实验 | 第46页 |
4.2.6 检测池的制备 | 第46-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4.3.1 无机阳离子的色谱分离 | 第47-51页 |
4.3.2 核苷酸的色谱分离 | 第51-56页 |
4.4 小结 | 第56-5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 常用缩写英汉对照 | 第64-6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