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19页 |
1.1 镉及镉污染简介 | 第14-15页 |
1.1.1 镉的性质 | 第14页 |
1.1.2 镉污染的来源及现状 | 第14-15页 |
1.2 镉的危害 | 第15页 |
1.3 微生物镉抗性的机制 | 第15-18页 |
1.3.1 阻止金属离子向细胞的内运 | 第16页 |
1.3.2 外排镉离子 | 第16-17页 |
1.3.3 络和镉离子 | 第17-18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不同大肠杆菌亚种的镉抗性及吸附能力测定 | 第19-23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2.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19页 |
2.1.2 培养基 | 第19页 |
2.1.3 溶液 | 第19页 |
2.1.4 实验菌株 | 第19-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页 |
2.2.1 镉离子最小抑制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的测定 | 第20页 |
2.2.2 镉吸附能力测定 | 第20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0-22页 |
2.3.1 不同菌株镉MIC值 | 第20-21页 |
2.3.2 不同菌株镉吸附能力测定 | 第21-22页 |
2.4 讨论 | 第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BL21(DE3)基因组FOSMID文库的建立及文库的筛选 | 第23-4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3-26页 |
3.1.1 主要仪器 | 第23页 |
3.1.2 工具酶,试剂盒,试剂,引物 | 第23-24页 |
3.1.3 实验菌株和质粒 | 第24-25页 |
3.1.4 溶液 | 第25-26页 |
3.1.5 培养基 | 第2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6-34页 |
3.2.1 BL21(DE3)基因组的提取 | 第26-27页 |
3.2.2 BL21(DE3)基因组Fosmid文库的构建 | 第27-30页 |
3.2.3 BL21(DE3)基因组Fosmid文库质量评价 | 第30页 |
3.2.4 BL21(DE3)基因组Fosmid文库的保存 | 第30-31页 |
3.2.5 BL21(DE3)基因组文库中抗镉菌株的筛选 | 第31页 |
3.2.6 阳性克隆子插入片段的测序 | 第31页 |
3.2.7 插入片段测序结果分析 | 第31页 |
3.2.8 DE3区段部分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1-33页 |
3.2.9 基因过表达菌株荧光值测定 | 第33页 |
3.2.10 基因过表达菌株镉MIC值测定 | 第33页 |
3.2.11 CapB蛋白在BL21(DE3)中的诱导表达 | 第33-34页 |
3.2.12 CapB蛋白过表达菌株的镉吸附能力测定 | 第34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9页 |
3.3.1 BL21(DE3)基因组的提取 | 第34-35页 |
3.3.2 BL21(DE3)基因组文库的构建 | 第35页 |
3.3.3 BL21(DE3)基因组Fosmid文库质量评价 | 第35页 |
3.3.4 基因组文库中抗镉菌株的筛选 | 第35-36页 |
3.3.5 抗镉菌株插入片段序列分析 | 第36-37页 |
3.3.6 DE3区段部分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7-38页 |
3.3.7 capB基因的过表达导致不同大肠杆菌亚种镉抗性提高 | 第38页 |
3.3.8 CapB蛋白过表达提高了BL21(DE3)的镉吸附能力 | 第38-39页 |
3.4 讨论 | 第39-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对野生型大肠杆菌进行高抗镉驯化 | 第41-47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41-42页 |
4.1.1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4.1.2 工具酶,试剂盒,试剂,引物,溶液 | 第41页 |
4.1.3 实验菌株和质粒 | 第41-42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2-43页 |
4.2.1 大肠杆菌热击转化 | 第42页 |
4.2.2 大肠杆菌高抗镉的驯化 | 第42-43页 |
4.2.3 质粒消除 | 第43页 |
4.2.4 高抗镉菌株对不同重金属MIC值测定 | 第43页 |
4.2.5 高抗镉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 第43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3-45页 |
4.3.1 大肠杆菌高抗镉菌株的驯化 | 第43-44页 |
4.3.2 突变菌株在不同重金属下的MIC值 | 第44页 |
4.3.3 8mM-CRAA突变菌株在镉压力下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 第44-45页 |
4.3.4 突变菌株的镉去除能力降低 | 第45页 |
4.4 讨论 | 第45-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高抗镉菌株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及抗镉基因筛选 | 第47-64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47-49页 |
5.1.1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5.1.2 工具酶,引物,试剂,试剂盒 | 第47-48页 |
5.1.3 实验菌株和质粒 | 第48-49页 |
5.1.4 溶液 | 第49页 |
5.1.5 培养基 | 第49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9-56页 |
5.2.1 基因组重测序 | 第49-50页 |
5.2.2 基因组重测序结果分析 | 第50页 |
5.2.3 10个基因过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0页 |
5.2.4 不同基因过表达菌株镉MIC值测定 | 第50页 |
5.2.5 不同基因过表达菌株镉吸附能力的测定 | 第50页 |
5.2.6 敲除质粒的构建 | 第50-52页 |
5.2.7 基因敲除 | 第52-53页 |
5.2.8 敲除质粒pTarget-△X和pCas质粒的消除 | 第53页 |
5.2.9 基因敲除菌株镉MIC值测定 | 第53页 |
5.2.10 基因敲除菌株生长曲线测定 | 第53-54页 |
5.2.11 敲除菌株质粒回补 | 第54页 |
5.2.12 质粒回补菌株的镉MIC值及生长曲线 | 第54页 |
5.2.13 重组质粒pUC19-gor和pUC19-htp X突变体的构建 | 第54-55页 |
5.2.14 大肠杆菌热击转化 | 第55页 |
5.2.15 重组质粒突变体菌株阳性鉴定 | 第55页 |
5.2.16 突变体菌株镉MIC值测定 | 第55页 |
5.2.17 谷胱甘肽还原酶(Gor)活性测定 | 第55-56页 |
5.2.18 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存在下菌体的生长曲线 | 第56页 |
5.3 实验结果 | 第56-62页 |
5.3.1 高抗镉突变菌株基因组重测序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5.3.2 10个基因过表达菌株的镉MIC值 | 第57-58页 |
5.3.3 基因htpX,gor的敲除降低了菌株镉MIC值 | 第58-60页 |
5.3.4 不同突变体菌株镉MIC值测定 | 第60页 |
5.3.5 Gor通过影响GSH的含量来应对镉胁迫 | 第60-62页 |
5.4 讨论 | 第62-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