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会化程度对劳动关系的影响研究--以三大沿海经济区为例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13页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二、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四、可能的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13-20页 |
一、理论基础——工会理论 | 第13-15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的工会理论 | 第13页 |
(二) 费边主义的工会理论 | 第13页 |
(三) 制度经济学的工会理论 | 第13-14页 |
(四) 新古典经济学的工会理论 | 第14页 |
(五) 人力资源管理学派对工会的看法 | 第14-15页 |
(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 | 第15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9页 |
(三) 文献综述评价 | 第19-20页 |
第三章 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会发展进程 | 第20-28页 |
一、德国工会发展进程 | 第20-22页 |
(一) 萌芽时期(1848年至1892年) | 第20页 |
(二) 发展时期(1892年至1919年) | 第20-21页 |
(三) 调整时期(1919年至1945年) | 第21页 |
(四) 重建时期(1945年至1989年) | 第21-22页 |
(五) 创新时期(1990年至今) | 第22页 |
二、英国工会发展进程 | 第22-25页 |
(一) 初步发展(17世纪至1945年) | 第22-23页 |
(二) 繁荣发展(1945年至1978年) | 第23页 |
(三) 日渐衰退(1979年至1997年) | 第23-24页 |
(四) 谋求复兴(1998年至今) | 第24-25页 |
三、美国工会发展进程 | 第25-27页 |
(一) 产生时期(17世纪至1929年) | 第25-26页 |
(二) 发展时期(1929年至20世纪70年代) | 第26-27页 |
(三) 衰落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 第27页 |
四、启示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我国工会会发展进程及现状 | 第28-37页 |
一、我国工会发展进程 | 第28-30页 |
(一) 解放前的中国工会 | 第28页 |
(二) 解放后的中国工会 | 第28-29页 |
(三) 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工会 | 第29-30页 |
二、当前我国工会存在的问题 | 第30-32页 |
(一) 会籍管理僵硬 | 第30-31页 |
(二) 工会干部缺乏独立性 | 第31页 |
(三) 基层工会代表性缺失 | 第31-32页 |
三、我国工会组织现状 | 第32-33页 |
四、三大沿海经济区工会组织现状 | 第33-37页 |
第五章 实证部分 | 第37-42页 |
一、变量选择 | 第37-38页 |
(一) 因变量 | 第37页 |
(二) 自变量 | 第37页 |
(三) 控制变量 | 第37-38页 |
二、变量数据说明 | 第38-39页 |
三、实证结果及讨论 | 第39-40页 |
四、稳健性检验 | 第40-42页 |
第六章 初步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2-46页 |
一、初步结论 | 第42页 |
二、政策建议 | 第42-45页 |
(一) 会籍管理灵活化 | 第42页 |
(二) 独立性的工会干部 | 第42-43页 |
(三) 成立细化的行业工会 | 第43页 |
(四) 改革工会筹备金制度 | 第43-44页 |
(五) 强化工会在劳动合同上的监督作用 | 第44页 |
(六) 赋予工会组织领导罢工的权利 | 第44-45页 |
三、需要进一步说明的问题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