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网络互动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作用研究--以微博为例
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4-15页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4页 |
2.1 网络互动 | 第16-19页 |
2.1.1 网络互动的概念定义 | 第16-17页 |
2.1.2 网络互动的影响研究 | 第17-18页 |
2.1.3 网络互动的动机研究 | 第18-19页 |
2.2 网络信息传播 | 第19-20页 |
2.2.1 网络信息传播的概念定义 | 第19-20页 |
2.2.2 网络信息传播的特征研究 | 第20页 |
2.3 微博研究 | 第20-24页 |
2.3.1 理论方面的研究 | 第21页 |
2.3.2 微博行为方面的研究 | 第21-22页 |
2.3.3 针对不同主体的研究 | 第22-23页 |
2.3.4 有关微博的实证研究 | 第23-24页 |
第3章 新媒体时代的互动与信息传播 | 第24-39页 |
3.1 新媒体时代中的新媒体 | 第24-25页 |
3.2 新媒体传播的本质特征 | 第25-29页 |
3.2.1 新媒体传播的社会化特征 | 第25-26页 |
3.2.2 新媒体传播的参与性特征 | 第26-27页 |
3.2.3 新媒体传播的互动性特征 | 第27-28页 |
3.2.4 新媒体传播的集群性特征 | 第28-29页 |
3.3 参与新媒体互动的动机 | 第29-33页 |
3.3.1 自我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参与动机 | 第29-30页 |
3.3.2 自我表达的参与动机 | 第30-31页 |
3.3.3 亲社会行为的参与动机 | 第31-32页 |
3.3.4 社会比较的参与动机 | 第32-33页 |
3.4 新媒体中的互动与信息传播 | 第33-39页 |
3.4.1 新媒体的互动主体 | 第33页 |
3.4.2 影响新媒体互动的因素 | 第33-34页 |
3.4.3 新媒体的互动过程 | 第34-35页 |
3.4.4 新媒体互动与信息传播 | 第35-36页 |
3.4.5 新媒体互动传播的二律背反 | 第36-39页 |
第4章 微博空间的网络信息传播 | 第39-48页 |
4.1 微博概述 | 第39页 |
4.2 微博中的信息传播 | 第39-42页 |
4.3 微博中的互动特征 | 第42-43页 |
4.4 微博中的互动与信息传播 | 第43-46页 |
4.5 微博互动传播与群体意识 | 第46-48页 |
第5章 微博网络信息传播中的热点事件分析 | 第48-58页 |
5.1 热点事件的选取标准 | 第48页 |
5.2 热点事件中的网络互动 | 第48-51页 |
5.2.1 事件形成期 | 第49-50页 |
5.2.2 事件线上爆发期 | 第50页 |
5.2.3 事件线下爆发期 | 第50-51页 |
5.2.4 事件衰退期 | 第51页 |
5.3 热点事件中的信息传播特征分析 | 第51-55页 |
5.3.1 明星和“大V”等意见领袖 | 第52页 |
5.3.2 动物保护组织等现实群体的网络化 | 第52-53页 |
5.3.3 形成于网络空间的网络新群体 | 第53-54页 |
5.3.4 玉林当地政府线上线下反应 | 第54-55页 |
5.4 热点事件中的互动与信息传播 | 第55-58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8-63页 |
6.1 新媒体网络互动与信息传播的基本模型 | 第58-59页 |
6.2 网络互动对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 | 第59-60页 |
6.3 新媒体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