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选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意义和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3 选题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4页 |
1.4 研究视角、框架和方法 | 第14-19页 |
1.4.1 研究的多维度视角和逻辑起点 | 第14-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7-19页 |
第2章 文化旅游开发背景下旅游小镇的照明现状和文献综述 | 第19-29页 |
2.1 选题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2.1.1 国外旅游景观照明的经验借鉴 | 第19-21页 |
2.1.2 国内旅游古镇的照明现状 | 第21-22页 |
2.2 目前旅游小镇照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 第22-26页 |
2.2.1 照明设计中乡土人文理念匮乏 | 第22-26页 |
2.2.2 夜游经济开发需要配套设施 | 第26页 |
2.2.3 景观设施及其夜景照明的设计未同步 | 第26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26-28页 |
2.4 本章总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文旅小镇照明问题的解决思路和策略 | 第29-50页 |
3.1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夜景照明需求分析 | 第29-33页 |
3.1.1 游客的需求和期许 | 第29-31页 |
3.1.2 原住民和旅游服务诸行业的生产生活需求 | 第31页 |
3.1.3 地方政府建设方向的主导 | 第31-32页 |
3.1.4 开放商的运营策划 | 第32-33页 |
3.2 适用于文旅小镇的照明技术和应用方法 | 第33-47页 |
3.2.1 常规灯具和照明方式 | 第34-35页 |
3.2.2 新型技术的使用 | 第35-45页 |
3.2.3 传统灯彩艺术 | 第45-47页 |
3.3 本章总结 | 第47-50页 |
第4章 班墨文化主题景观设施及其夜景照明一体化设计 | 第50-66页 |
4.1 滕州班墨文化解读 | 第50-51页 |
4.2 滕州旅游环境现状 | 第51-52页 |
4.3 班墨文化主题景观公共设施营造文旅小镇的特色 | 第52-60页 |
4.3.1 水车 | 第53-54页 |
4.3.2 木鸢 | 第54-56页 |
4.3.3 鲁班堤 | 第56页 |
4.3.4 榫卯 | 第56-58页 |
4.3.5 鲁班尺 | 第58-59页 |
4.3.6 鲁班经 | 第59-60页 |
4.3.7 本节总结 | 第60页 |
4.4 班墨主题景观设施的夜景照明设计 | 第60-64页 |
4.4.1 木鸢亲水平台 | 第60-61页 |
4.4.2 鲁班锁灯光雕塑 | 第61-63页 |
4.4.3 鲁班尺光路 | 第63-64页 |
4.4.4 磨盘体验区 | 第64页 |
4.5 本章总结 | 第64-66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7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6-68页 |
5.1.1 文旅小镇夜景照明建设的内涵 | 第66-67页 |
5.1.2 有节制设计原则的构建 | 第67-68页 |
5.2 选题学术研究的创新点 | 第68页 |
5.3 研究成果的不足与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图表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个人简历 | 第74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附录: 毕业设计 | 第75-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