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导论 | 第16-30页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 第16-21页 |
二、学术立场与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三、分析进路与论文架构 | 第25-30页 |
第一章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的一般理论 | 第30-79页 |
第一节 量刑经验之基本界定 | 第30-47页 |
一、量刑经验的内涵 | 第30-41页 |
二、量刑经验与近似概念之界分 | 第41-47页 |
第二节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的基本蕴涵 | 第47-65页 |
一、其定位了量刑活动的主体:独立的法官 | 第48-49页 |
二、其阐明了量刑思维的属性:决策型思维 | 第49-51页 |
三、其谕示了量刑过程的本体:量刑个别化 | 第51-53页 |
四、其规定了量刑结果的格局:判罚离散化 | 第53-56页 |
五、其型构了量刑公正的取向:实质合理性 | 第56-57页 |
六、其蕴含了量刑裁量的边界:规范之制约 | 第57-63页 |
七、其决定了量刑逻辑的地位:论证之程式 | 第63-65页 |
第三节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的本质 | 第65-72页 |
一、对量刑思维特性的内在揭示 | 第65-67页 |
二、对量刑基本理论的精练浓缩 | 第67-68页 |
三、对量刑逻辑的地位的妥当定位 | 第68-69页 |
四、对量刑改革走向的科学昭示 | 第69-72页 |
第四节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的法治功能 | 第72-79页 |
一、契合刑罚正当之根据的思维基础 | 第72-74页 |
二、贯彻“宽严相济”之政策的司法途径 | 第74-76页 |
三、确保审判独立之原则的实体保障 | 第76-79页 |
第二章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的理论根基 | 第79-130页 |
第一节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的哲学根基 | 第79-104页 |
一、事实与价值的二重认识向度 | 第79-88页 |
二、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 第88-93页 |
三、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跃迁的思维历程 | 第93-104页 |
第二节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的文化根基 | 第104-113页 |
一、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与共识 | 第104-106页 |
二、“常识、常理、常情”的坚守 | 第106-109页 |
三、公众“法感情”的维护 | 第109-113页 |
第三节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的法学根基 | 第113-130页 |
一、作为判断权的司法性质观 | 第113-116页 |
二、作为裁量权的量刑本质观 | 第116-120页 |
三、体现实质性的量刑合法观 | 第120-125页 |
四、体现个别化的量刑公正观 | 第125-130页 |
第三章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的现实考察 | 第130-172页 |
第一节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与量刑观念认知 | 第130-140页 |
一、量刑观念的基本构造 | 第130-131页 |
二、司法实务界对量刑本质的定位 | 第131-134页 |
三、司法实务界对量刑路径的倾向 | 第134-138页 |
四、司法实务界对量刑公正的认知 | 第138-139页 |
五、实务界量刑观念中的“经验虚无主义”印迹 | 第139-140页 |
第二节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与量刑原则境遇 | 第140-154页 |
一、量刑原则的层级系统 | 第140-142页 |
二、量刑基本原则的司法境遇 | 第142-149页 |
三、量刑一般原则的司法境遇 | 第149-153页 |
四、量刑原则形式化理解倾向桎梏经验的作用发挥 | 第153-154页 |
第三节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与量刑方法选择 | 第154-158页 |
一、量刑方法的内涵界定 | 第154页 |
二、传统估堆式量刑方法羁绊量刑思维过程的清晰展开 | 第154-156页 |
三、“定量分析”主导之程式化方法压制经验的主导作用 | 第156-158页 |
第四节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与量刑情节适用 | 第158-162页 |
一、司法实践中量刑情节的提取现状 | 第158-161页 |
二、司法实践中量刑情节的适用现状 | 第161-162页 |
第五节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与量刑说理状况 | 第162-172页 |
一、量刑说理的基本界定 | 第162-163页 |
二、传统“估堆式”量刑模式下的量刑说理虚置 | 第163-167页 |
三、“三步骤”量刑模式下量刑说理的异化 | 第167-170页 |
四、量刑说理之弱化导致经由经验证成量刑公正的渠道淤塞 | 第170-172页 |
第四章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下规范量刑之进路 | 第172-221页 |
第一节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下量刑观念革新 | 第172-187页 |
一、该命题引导“规范量刑”基本思路匡正 | 第172-178页 |
二、该命题谕示“认真对待量刑裁量权”观念的回归 | 第178-184页 |
三、该命题指示量刑公正价标准的重塑 | 第184-187页 |
第二节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下的量刑原则澄清 | 第187-196页 |
一、该命题呼吁量刑基本原则系统化、实质化适用 | 第187-191页 |
二、该命题期待量刑一般原则之理解契合量刑本质 | 第191-196页 |
第三节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下量刑方法设计 | 第196-206页 |
一、基于该命题的量刑一般步骤设计 | 第196-197页 |
二、基于该命题的处断刑裁量方法设计 | 第197-199页 |
三、基于该命题的责任刑裁量方法的设计 | 第199-202页 |
四、基于该命题的宣告刑裁量方法的设计 | 第202-204页 |
五、基于该命题的执行刑裁量方法的设计 | 第204-206页 |
第四节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下的情节适用优化 | 第206-216页 |
一、该命题下量刑情节提取规则的优化 | 第206-208页 |
二、该命题下量刑情节的评价规则的优化 | 第208-216页 |
第五节 “量刑的生命在于经验”下的说理机制构建 | 第216-221页 |
一、基于该命题的量刑说理实体内容:判罚证立 | 第216-217页 |
二、基于该命题的量刑说理本质定位:经验表达 | 第217-218页 |
三、基于该命题的量刑说理场域属性:司法对话 | 第218-219页 |
四、基于该命题的量刑说理价值目标:裁判认同 | 第219-220页 |
五、基于该命题的量刑说理运行图景:分步推进 | 第220-221页 |
参考文献 | 第221-229页 |
后记 | 第229-231页 |
攻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