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苔藓植物研究概况 | 第11-14页 |
1.1.1 国外苔藓植物研宄 | 第12-13页 |
1.1.2 蒙古高原苔藓植物研究 | 第13-14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4-16页 |
1.3 研究区概况 | 第16-18页 |
1.3.1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1.3.2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1.3.3 气候特征 | 第16页 |
1.3.4 植被特征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 第18-22页 |
2.1 研究材料 | 第18-20页 |
2.1.1 标本来源 | 第18页 |
2.1.2 鉴定方法 | 第18-19页 |
2.1.3 标本引证 | 第19-20页 |
2.1.4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0页 |
2.2 野外调查方法 | 第20-22页 |
2.2.1 普遍调查 | 第20-21页 |
2.2.2 苔藓植物群落样方调查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分类学处理 | 第22-168页 |
一、牛毛藓科Ditrichaceae Limpr | 第24-30页 |
1.角齿藓属Ceratodon Brid | 第24-28页 |
2.牛毛藓属Ditrichum Timm ex Hampe | 第28-30页 |
二、曲尾藓科Dicranaceae Schimp | 第30-36页 |
1.白叶藓属Brothera Mull.Hal | 第30-32页 |
2.狗牙藓属Cynodontium Brid | 第32-34页 |
3.曲尾藓属Dicranum Hedw | 第34-36页 |
三、凤尾藓科Fissidentaceae Schimp | 第36-38页 |
1.凤尾藓属Fissidens Hedw | 第36-38页 |
四、大帽藓科Encalyptaceae Schimp | 第38-42页 |
1.大帽藓属Encalypta Hedw | 第38-40页 |
2.西伯利亚大帽藓 | 第40-42页 |
五、丛藓科Pottiaceae Hampe | 第42-82页 |
1.盐土藓属Pterygoneurum Jur | 第43-45页 |
2.球藓属Phascum Hedw | 第45-46页 |
3.墙藓属Tortula Hedw | 第46-53页 |
4.扭口藓属Barbula Hedw | 第53-54页 |
5.毛口藓属Trichostomum Bruch | 第54-57页 |
6.红叶藓属Bryoerythrophyllum P.C.Chen | 第57-63页 |
7.对齿藓属Didymodon Hedw | 第63-70页 |
8.丛本藓属Anoectangium Schwagr | 第70-74页 |
9.赤藓属Syntrichia Brid | 第74-80页 |
10.薄齿藓属Leptodontium(Mull.Hal.)Hampe ex Lindb | 第80-82页 |
六、紫萼藓科Grimmiaceae Arn | 第82-95页 |
1.紫萼藓属Grimmia Hedw | 第82-91页 |
2.连轴藓属Schistidium Brid | 第91-95页 |
七、葫芦藓科Funariaceae Schwagr | 第95-98页 |
1.葫芦藓属Funaria Hedw | 第95-98页 |
八、壶藓科Splachnaceae Grev.& Arn | 第98-100页 |
1.隐壶藓属Voitia Hornsch | 第98-100页 |
九、真藓科Bryaceae Schwagr | 第100-124页 |
1.薄囊藓属Leptobryum(Schimp.)Wilson | 第100-103页 |
2.丝瓜藓属Pohlia Hedw | 第103-105页 |
3.真藓属Bryum Hedw | 第105-124页 |
十、木灵藓科Orthotrichaceae Arn | 第124-129页 |
1.木灵藓属Orthotrichum Hedw | 第124-129页 |
十一、虎尾藓科Hedwigiaceae Schimp | 第129-131页 |
1.虎尾藓属Hedwigia P.Beauv | 第129-131页 |
十二、碎米藓科Fabroniaceae Schimp | 第131-133页 |
1.碎米藓属Fabronia Raddi | 第131-133页 |
十三、薄罗藓科Leskeaceae Schimp | 第133-136页 |
1.假细罗藓属Pseudoleskeella Kindb | 第133-136页 |
十四、羽藓科Thuidiaceae Schimp | 第136-138页 |
1.小羽藓属Haplocladium(Mull.Hal.)Mull.Hal | 第136-138页 |
十五、柳叶藓科Amblystegiaceae Kindb | 第138-149页 |
1.柳叶藓属Amblystegium Schimp | 第138-145页 |
2.镰刀藓属Drepanocladus(Mull.Hal.)G.Roth | 第145-147页 |
3.细湿藓属Campylium(Sull.)Mitt | 第147-149页 |
十六、青藓科Brachytheciaceae Schimp | 第149-155页 |
1.青藓属Brachythecitum Schimp | 第149-155页 |
十七、灰藓科Hypnaceae Schimp | 第155-166页 |
1.金灰藓属Pylaisiella Kindb.ex Grout | 第155-158页 |
2.美灰藓属Eurohypnum Ando | 第158-160页 |
3.灰藓属 Hypnum Hedw | 第160-166页 |
十八、垂枝藓科Rhytidiaceae Broth | 第166-168页 |
1.垂枝藓属Rhytidium (Sull.) Kindb | 第166-168页 |
第四章 不同草原类型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统计与分析 | 第168-202页 |
4.1 研究区科、属、种构成及优势科、属分析 | 第168-170页 |
4.2 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第170-173页 |
4.2.1 世界广布成分(Cosmopolitan) | 第170-171页 |
4.2.2 北温带成分(North Temperate elements) | 第171页 |
4.2.3 东亚-北美成分(Asia and North American elements) | 第171页 |
4.2.4 温带亚洲成分(Temperate Asian elements) | 第171-172页 |
4.2.5 东亚成分(East Asian elements) | 第172页 |
4.2.6 北温带南延种(North Temperate Southern extension elements) | 第172页 |
4.2.7 中国特有成分(Endemic to China) | 第172-173页 |
4.3 生境多样性分析 | 第173-177页 |
4.4 研究区不同草原类型苔藓植物比较分析 | 第177-186页 |
4.4.1 蒙古国不同草原类型苔藓植物群落调查 | 第177-180页 |
4.4.2 蒙古国不同草原类型苔藓植物主成分分析研究 | 第180-186页 |
4.5 研究区与邻近地区苔藓植物物种相似性比较 | 第186-202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202-205页 |
5.1 蒙古国苔藓植物物种组成 | 第202页 |
5.2 蒙古国苔藓植物科属统计 | 第202页 |
5.3 蒙古国苔藓植物区系地理成分 | 第202-203页 |
5.4 蒙古国苔藓植物生境分析 | 第203页 |
5.5 蒙古国不同草原类型苔藓植物比较分析 | 第203页 |
5.6 蒙古国苔藓植物与其他五个地区之间的比较 | 第203-205页 |
参考文献 | 第205-211页 |
致谢 | 第2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