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1 肌肉疲劳分析 | 第13页 |
1.2.2 表面肌电信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1.5 本文文章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第2章 实验数据采集与分析原理 | 第17-24页 |
2.1 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 | 第17-18页 |
2.1.1 实验过程 | 第17-18页 |
2.1.2 实验注意事项 | 第18页 |
2.2 数据分段原理 | 第18-22页 |
2.2.1 基于单参数值结合双阈值检测肌肉收缩区 | 第18-19页 |
2.2.2 基于双参数值结合双阈值检测肌肉收缩区 | 第19-21页 |
2.2.3 基于积分肌电值结合自适应阈值检测肌肉收缩区研究 | 第21-22页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2-23页 |
2.3.1 预处理 | 第22页 |
2.3.2 归一化操作 | 第22页 |
2.3.3 灵敏度波动比 | 第22-23页 |
2.3.4 统计学分析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按时间轴分割的表面肌电信号动态收缩分析 | 第24-28页 |
3.1 肌肉疲劳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3.1.1 时域特征参数指标提取 | 第24页 |
3.1.2 特征参数指标提取 | 第24-25页 |
3.2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3.2.1 时域特征值分析结果 | 第25-26页 |
3.2.2 频域特征值分析结果 | 第26页 |
3.3 时域和频域特征值统计 | 第26-2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4章 按收缩区分割的表面肌电信号动态收缩分析 | 第28-36页 |
4.1 引言 | 第28页 |
4.2 肌肉疲劳分析方法 | 第28-29页 |
4.2.1 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 | 第28-29页 |
4.2.2 理论依据 | 第29页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29-35页 |
4.3.1 单参数结合单阈值检测肌肉灵敏性 | 第29-31页 |
4.3.2 单参数结合双阈值检测肌肉灵敏性 | 第31-33页 |
4.3.3 双参数结合双阈值检测肌肉灵敏性 | 第33-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动态收缩分析方法对比 | 第36-39页 |
5.1 按时间轴划分法与按时间轴划分法分析结果 | 第36-37页 |
5.2 按收缩区划分法分析结果 | 第37-3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6章 基于积分肌电值结合自适应阈值检测肌肉收缩区研究 | 第39-45页 |
6.1 引言 | 第39-40页 |
6.2 时域特征参数 | 第40-41页 |
6.2.1 基于能量值结合双阈值端点检测 | 第40页 |
6.2.2 基于过零率值结合双阈值端点检测 | 第40页 |
6.2.3 基于分维数值结合双阈值端点检测 | 第40-41页 |
6.3 频域特征参数 | 第41-42页 |
6.3.1 基于自带谱熵值结合双阈值端点检测 | 第41页 |
6.3.2 基于倒谱值结合双阈值端点检测 | 第41页 |
6.3.3 基于频谱值结合双阈值端点检测 | 第41-42页 |
6.4 参数选取与阈值设定的改进 | 第42-43页 |
6.4.1 改进参数值(积分肌电值) | 第42页 |
6.4.2 改进阈值(自适应阈值) | 第42-43页 |
6.5 本章讨论 | 第43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7章 康复指标评估系统 | 第45-49页 |
7.1 引言 | 第45页 |
7.2 GUI界面设计 | 第45-48页 |
7.2.1 时域分析模块 | 第45-46页 |
7.2.2 频域分析模块 | 第46-47页 |
7.2.3 参数模型分析模块 | 第47-48页 |
7.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9-51页 |
8.1 研究总结 | 第49-50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