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4-5页 |
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符号说明 | 第17-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31页 |
1.1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的特性及其阻燃的必要性 | 第18-19页 |
1.2 UHMWPE燃烧过程 | 第19-20页 |
1.3 聚合物的燃烧过程和阻燃机理分析 | 第20-22页 |
1.3.1 聚合物的燃烧过程 | 第20-21页 |
1.3.2 阻燃机理 | 第21-22页 |
1.3.2.1 凝聚相阻燃机理 | 第21页 |
1.3.2.2 气相阻燃机理 | 第21-22页 |
1.3.2.3 协效阻燃机理 | 第22页 |
1.3 纤维/织物常用阻燃改性方法 | 第22-24页 |
1.4 UHMWPE纤维织物的阻燃改性 | 第24-29页 |
1.4.1 低温等离子处理 | 第25-26页 |
1.4.2 辐射引发表面接枝处理 | 第26-27页 |
1.4.3 电晕和辉光放电处理 | 第27页 |
1.4.4 氧化处理法 | 第27-28页 |
1.4.5 其它处理方法 | 第28-29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1-39页 |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31-32页 |
2.1.1 实验所用仪器 | 第31-32页 |
2.1.2 实验所用药品 | 第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35页 |
2.2.1 浸轧烘焙工艺 | 第33页 |
2.2.2 涂层改性工艺 | 第33-34页 |
2.2.3 微波接枝改性工艺 | 第34-35页 |
2.2.4 增重率和接枝率的测定 | 第35页 |
2.3 性能测试方法及表征 | 第35-39页 |
2.3.1 衰减全反射红外(ATR-FTIR) | 第35-36页 |
2.3.2 热失重分析(TGA) | 第36页 |
2.3.3 锥形量热分析(Cone Calorimeter) | 第36页 |
2.3.4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36页 |
2.3.5 极限氧指数分析(LOI) | 第36-37页 |
2.3.6 垂直燃烧性能测试(UL-94) | 第37-38页 |
2.3.7 力学性能分析 | 第38-39页 |
第三章 不同阻燃体系对UHMWPE纤维燃烧性能和热行为的影响 | 第39-55页 |
3.1 背景介绍 | 第39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39-52页 |
3.2.1 难溶阻燃剂对UHMWPE纤维的阻燃改性效果分析 | 第39-45页 |
3.2.2 易溶阻燃剂对UHMWPE纤维的阻燃改性效果分析 | 第45-50页 |
3.2.3 多元复配阻燃剂对UHMWPE纤维的阻燃改性及效果分析 | 第50-5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2-55页 |
第四章 间苯二酚双(二苯基磷酸酯)(RDP)对UHMWPE纤维浸轧表面改性 | 第55-62页 |
4.1 背景介绍 | 第55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5-61页 |
4.2.1 阻燃剂优选 | 第55-56页 |
4.2.2 实验条件对纤维增重的影响 | 第56-58页 |
4.2.2.1 RDP浓度对增重的影响 | 第56页 |
4.2.2.2 浸泡时间对增重的影响 | 第56-57页 |
4.2.2.3 轧车压力对增重的影响 | 第57-58页 |
4.2.3 ATR-FTIR分析 | 第58页 |
4.2.4 SEM分析 | 第58-59页 |
4.2.5 TGA | 第59-60页 |
4.2.6 燃烧性能分析 | 第60-61页 |
4.2.7 力学性能分析 | 第61页 |
4.3 结论 | 第61-62页 |
第五章 丙烯酰胺(AM)-硫脲水凝胶对UHMWPE织物涂层表面改性 | 第62-69页 |
5.1 背景介绍 | 第62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5.2.1 AM和硫脲配比对成胶及织物增重的影响 | 第62-63页 |
5.2.2 ATR-FTIR分析 | 第63页 |
5.2.3 SEM分析 | 第63-64页 |
5.2.4 TGA分析 | 第64-65页 |
5.2.5 燃烧性能分析 | 第65-67页 |
5.2.5.1 UL-94和LOI | 第65-66页 |
5.2.5.2 锥形量热分析 | 第66-67页 |
5.2.6 力学性能分析 | 第67-68页 |
5.3 结论 | 第68-69页 |
第六章 微波辐射引发UHMWPE纤维表面接枝丙烯酰胺(AM)改性 | 第69-77页 |
6.1 背景介绍 | 第69-70页 |
6.2 结果与讨论 | 第70-76页 |
6.2.1 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 第70-72页 |
6.2.1.1 引发剂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 第70页 |
6.2.1.2 反应时间对接枝率的影响 | 第70-71页 |
6.2.1.3 单体浓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 第71-72页 |
6.2.1.4 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 第72页 |
6.2.2 ATR-FTIR分析 | 第72-73页 |
6.2.3 SEM分析 | 第73-74页 |
6.2.4 TGA分析 | 第74-75页 |
6.2.5 燃烧性能分析 | 第75页 |
6.2.6 力学性能测试结果 | 第75-76页 |
6.3 结论 | 第76-77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7.1 结论 | 第77-78页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78页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88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8-90页 |
北京化工大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