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21页 |
1.1 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1.2 转基因水稻的安全性评价 | 第11-13页 |
1.2.1 转基因水稻食用安全性 | 第11-12页 |
1.2.2 转基因水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 第12-13页 |
1.3 水稻转基因飘流的研究 | 第13-16页 |
1.3.1 转基因水稻向不同受体基因飘流的研究 | 第13-15页 |
1.3.2 水稻不同供体类型的基因飘流研究 | 第15-16页 |
1.4 影响水稻基因飘流的因素 | 第16-17页 |
1.4.1 影响基因飘流的生物学因素 | 第16页 |
1.4.2 影响基因飘流的环境因素 | 第16-17页 |
1.5 转基因飘流的限控措施 | 第17-18页 |
1.5.1 限控转基因飘流主要物理措施 | 第17页 |
1.5.2 限控转基因飘流的生物学措施 | 第17页 |
1.5.3 不同隔离措施对基因飘流的比较 | 第17-18页 |
1.6 花粉竞争与隔离对水稻转基因飘流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8-20页 |
1.7 水稻基因飘流的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水稻籼、粳花粉源基因飘流的竞争性 | 第21-31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22页 |
2.1.1 供试种子 | 第21页 |
2.1.2 田间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1.3 试验设备仪器及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2-24页 |
2.2.1 田间布局 | 第22-23页 |
2.2.2 田间管理及生育期观测 | 第23页 |
2.2.3 田间样品检测 | 第23-24页 |
2.2.4 bar基因的PCR检测 | 第24页 |
2.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28页 |
2.3.1 抗性苗的检测 | 第24-26页 |
2.3.2 相同亚种花粉供体基因飘流与行比的数量关系模拟 | 第26-27页 |
2.3.3 籼、粳亚种花粉供体基因飘流的竞争性 | 第27-28页 |
2.4 讨论 | 第28-31页 |
2.4.1 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的数量竞争性 | 第28页 |
2.4.2 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遗传竞争性 | 第28-29页 |
2.4.3 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与种子生产 | 第29-31页 |
3 隔离布设置对水稻转基因飘流的影响 | 第31-44页 |
3.1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31-32页 |
3.1.1 供试种子 | 第31页 |
3.1.2 田间试验材料 | 第31页 |
3.1.3 实验设备仪器及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3.2 试验步骤 | 第32-34页 |
3.2.1 田间布局 | 第32-33页 |
3.2.2 田间管理及生育期观测 | 第33页 |
3.2.3 样品田间检测 | 第33页 |
3.2.4 bar基因的PCR检测 | 第33-34页 |
3.2.5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4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3.3.1 抗性苗的检测 | 第34-35页 |
3.3.2 隔离布与非隔离布基因飘流隔离效果 | 第35-37页 |
3.3.3 不同方位上基因飘流事件 | 第37-38页 |
3.3.4 转基因水稻花粉介导的基因飘流随距离的变化 | 第38-41页 |
3.4 讨论 | 第41-44页 |
3.4.1 物理屏障对基因飘流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2 花粉介导的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与方向的关系 | 第42页 |
3.4.3 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与距离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 | 第42页 |
3.4.4 转基因水稻基因飘流与种子生产 | 第42-44页 |
4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1页 |
附录 | 第51-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