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意义 | 第9-11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1-20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 第11-16页 |
(一) 著作类 | 第11-13页 |
(二) 文章类 | 第13-16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6-20页 |
(一) 著作类 | 第16-18页 |
(二) 文章类 | 第18-20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方法 | 第20-2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一) 文献分析法 | 第20页 |
(二) 历史比较法 | 第20-21页 |
第一章 尼尔夏山学校教育精神的形成 | 第21-34页 |
第一节 时代背景的影响 | 第21-27页 |
一、欧美教育改革的影响 | 第21-26页 |
(一) 进步主义教育 | 第21-22页 |
(二) 蒙台梭利与欧洲新教育运动 | 第22-24页 |
(三) 几位重要教育家的影响 | 第24-26页 |
二、英国教育和文化氛围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个人经历的影响 | 第27-31页 |
一、童年生活经历 | 第27-28页 |
(一) 宗教环境 | 第27-28页 |
(二) 生活环境 | 第28页 |
(三) 导生经历 | 第28页 |
二、成年社会阅历 | 第28-31页 |
(一) 编辑经历 | 第28-29页 |
(二) 学校经历 | 第29-31页 |
第三节 心理学及教育学理论的影响 | 第31-34页 |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 | 第31页 |
二、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影响 | 第31-32页 |
三、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尼尔夏山学校教育精神的内涵及实践 | 第34-43页 |
第一节 爱的教育 | 第34-37页 |
一、爱的信仰 | 第34-35页 |
(一) 爱是治愈问题儿童的良药 | 第34页 |
(二) 生活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 | 第34-35页 |
二、爱的表现 | 第35-37页 |
(一) 教学方法 | 第35页 |
(二) 教学内容 | 第35-36页 |
(三) 教学对象 | 第36-37页 |
第二节 自由的教育 | 第37-41页 |
一、自由的信仰 | 第37-38页 |
二、自由的表现 | 第38-41页 |
(一) 自我表现 | 第38-39页 |
(二) 自主选择 | 第39页 |
(三) 自我管理 | 第39-41页 |
第三节 生命的教育 | 第41-43页 |
一、生命的信仰 | 第41页 |
二、生命的表现 | 第41-43页 |
(一) 教育目的 | 第41-42页 |
(二) 教育内容 | 第42页 |
(三) 评价机制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尼尔夏山学校教育精神的评价 | 第43-49页 |
第一节 尼尔夏山学校教育精神的意义 | 第43-46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43-44页 |
(一) 对自由教育理论的意义 | 第43-44页 |
(二) 对儿童心理学理论的意义 | 第44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44-46页 |
(一) 对夏山学校的意义 | 第44-45页 |
(二) 对自由学校的意义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尼尔夏山学校教育精神实践的不足 | 第46-49页 |
一、贵族化学校使得其规模及影响有限 | 第46-47页 |
二、过度重视情感教育导致了知识教育的忽视 | 第47页 |
三、自治大会因给予学生高度自由而存在效率低下的风险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尼尔夏山学校教育精神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 第49-52页 |
一、爱的精神——相信爱的力量,让孩子成长在爱的环境 | 第49-50页 |
二、自由的精神——重视个体自我发展的价值,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 第50-51页 |
三、生命的精神——让生命活跃、快乐,尊重生命价值的多元化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