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 第13-15页 |
第2章 公平正义的理论阐释 | 第15-26页 |
2.1 公平正义及政治实现机制的界定 | 第15-17页 |
2.1.1 公平正义的区别与联系 | 第15-16页 |
2.1.2 公平正义的基本内容 | 第16-17页 |
2.1.3 政治实现机制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2 公平正义的理论逻辑 | 第17-24页 |
2.2.1 西方公平正义观 | 第17-19页 |
2.2.2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 | 第19-24页 |
2.2.3 当前我国的公平正义观 | 第24页 |
2.3 我国现阶段实现公平正义的必要性 | 第24-25页 |
2.3.1 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 第24页 |
2.3.2 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 第24-25页 |
2.3.3 实现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尺度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当代中国公平正义政治实现机制的障碍 | 第26-38页 |
3.1 权力运行机制的障碍 | 第26-27页 |
3.1.1 权力主体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损害了公民利益 | 第26页 |
3.1.2 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不完善,影响了公平正义的实现 | 第26-27页 |
3.2 政治分配机制的障碍 | 第27-29页 |
3.2.1 公民意识淡薄,影响了政治资源的公平分配 | 第28页 |
3.2.2 制度建设存在缺陷,难以维护资源的公平分配 | 第28页 |
3.2.3 教育背景和经济实力的差距,导致政治资源占有的不公平 | 第28-29页 |
3.3 政治参与机制的障碍 | 第29-31页 |
3.3.1 自身能力阻碍了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 | 第29-30页 |
3.3.2 经济基础制约了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 | 第30-31页 |
3.3.3 利益表达不足限制了弱势群体的政治参与 | 第31页 |
3.4 政治保障机制的障碍 | 第31-37页 |
3.4.1 法律体系的不健全,影响了公平正义的实现 | 第32页 |
3.4.2 司法监督体制不完善,难以保障司法公正的实现 | 第32-34页 |
3.4.3 司法制度不健全,影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 | 第34-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健全公平正义的政治实现机制 | 第38-48页 |
4.1 规范权力运行机制 | 第38-39页 |
4.1.1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 | 第38页 |
4.1.2 完善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规范权力运行秩序 | 第38-39页 |
4.2 完善政治分配机制 | 第39-41页 |
4.2.1 加强宣传培育,提高公民自觉和政治维权意识 | 第39-40页 |
4.2.2 扩大政治资源供给,发挥党派社群组织的代理作用 | 第40-41页 |
4.3 健全政治参与机制 | 第41-43页 |
4.3.1 培养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能力 | 第41-42页 |
4.3.2 增强弱势群体政治参与的经济实力 | 第42-43页 |
4.3.3 扩大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渠道 | 第43页 |
4.4 改革政治保障机制 | 第43-47页 |
4.4.1 健全法律体系 | 第43-44页 |
4.4.2 完善司法监督机制 | 第44-45页 |
4.4.3 健全司法制度 | 第45-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