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前言 | 第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21-23页 |
2 [γ-SiW_(10)O_(36)]~(8-)为前驱体的过渡金属取代硅钨多酸基高核簇合物的调控合成与性质研究 | 第23-41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24-27页 |
2.1.1 仪器与试剂 | 第24页 |
2.1.2 化合物1-5的合成 | 第24-26页 |
2.1.3 晶体结构测定 | 第26-27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27-37页 |
2.2.1 基于{SiW_(10)Co_2}单元的三聚高核杂多钨氧簇合物1的晶体结构 | 第27-28页 |
2.2.2 基于{M_4(SiW_(10))_2}单元的夹心多酸化合物2-4的晶体结构 | 第28-31页 |
2.2.3 基于{SiW_8}单元含13核铜的四聚杂多钨酸化合物5的晶体结构 | 第31页 |
2.2.4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31-32页 |
2.2.5 固体紫外-可见光光谱及光学禁带宽度 | 第32-33页 |
2.2.6 电化学性质 | 第33-36页 |
2.2.7 磁性质 | 第36-37页 |
2.3 小结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3 [A-PW_9O_(34)]~(9-)为前驱体的过渡金属取代磷钨多酸聚集体的调控合成与性质研究 | 第41-61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42-45页 |
3.1.1 仪器与试剂 | 第42页 |
3.1.2 化合物6-11的合成 | 第42-44页 |
3.1.3 晶体结构测定 | 第44-4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5-57页 |
3.2.1 基于{PW_7Co_5}单元端氧自聚的一维链状化合物6的晶体结构 | 第45-46页 |
3.2.2 过渡金属取代饱和Keggin磷钨多酸端氧自聚二聚体7-9的离子液合成与晶体结构 | 第46-48页 |
3.2.3 四核/双核锰夹心多酸化合物10、11的离子液调控合成与结构 | 第48-50页 |
3.2.4 X-射线粉末衍射 | 第50-51页 |
3.2.5 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光学禁带宽度 | 第51-53页 |
3.2.6 溶液稳定性研究 | 第53-54页 |
3.2.7 电化学性研究 | 第54-57页 |
3.3 小结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4 Co-dpdo修饰的磷钨多酸杂化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 第61-77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61-63页 |
4.1.1 仪器与试剂 | 第61-62页 |
4.1.2 化合物12、13的合成 | 第62页 |
4.1.3 晶体结构测定 | 第62-63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63-72页 |
4.2.1 Co-dpdo修饰的Dawson型磷钨多酸杂化化合物12的晶体结构 | 第63-65页 |
4.2.2 Co-dpdo修饰的Keggin型多酸杂化化合物13的晶体结构 | 第65-66页 |
4.2.3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66页 |
4.2.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6-67页 |
4.2.5 固体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光学禁带宽度 | 第67-68页 |
4.2.6 电化学性质 | 第68-71页 |
4.2.7 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的研究 | 第71-72页 |
4.3 小结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结论 | 第77-79页 |
附录 | 第79-1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7-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