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目的及其意义 | 第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范围和方法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和朝鲜朝后期爱情小说的创作背景和概况 | 第17-30页 |
2.1 创作背景 | 第17-24页 |
2.1.1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创作背景 | 第17-21页 |
2.1.2 朝鲜后期爱情小说的创作背景 | 第21-24页 |
2.2 创作概况 | 第24-26页 |
2.2.1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创作 | 第24-25页 |
2.2.2 朝鲜朝后期爱情小说的创作 | 第25-26页 |
2.3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在朝鲜的传播和影响 | 第26-30页 |
第三章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对朝鲜朝后期爱情小说叙事模式的影响 | 第30-39页 |
3.1 相见模式——诗文传情 | 第30-33页 |
3.2 发展模式——好事多磨 | 第33-36页 |
3.3 结局模式——“大团圆” | 第36-39页 |
第四章 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对朝鲜朝后期爱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影响 | 第39-53页 |
4.1 对才子形象塑造的影响 | 第39-43页 |
4.1.1 才子之“才” | 第39-41页 |
4.1.2 才子之“情” | 第41-42页 |
4.1.3 才子之“貌” | 第42-43页 |
4.2 对佳人形象塑造的影响 | 第43-49页 |
4.2.1 佳人之“色” | 第44页 |
4.2.2 佳人之“才” | 第44-47页 |
4.2.3 佳人之“情” | 第47页 |
4.2.4 佳人之“识” | 第47-49页 |
4.3 对小人形象塑造的影响 | 第49-53页 |
4.3.1 欺世盗名的假才子形象 | 第49-51页 |
4.3.2 奸诈阴险的权臣形象 | 第51-52页 |
4.3.3 挑拨是非的奴婢形象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朝鲜朝后期爱情小说创作的传承与创新 | 第53-66页 |
5.1 人物塑造的突破 | 第53-60页 |
5.1.1 女性主体意识的自觉 | 第53-55页 |
5.1.2 女性理欲观的突围 | 第55-59页 |
5.1.3 婚姻观的转变 | 第59-60页 |
5.2 情节建构的突破 | 第60-66页 |
5.2.1 “一见钟情”模式的发展 | 第61-63页 |
5.2.2 “设障—排障”式叙事的异化 | 第63-66页 |
结论 | 第6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题目)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