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7页 |
1.2.1 水质检测方法 | 第15-17页 |
1.2.2 水质参数的紫外-可见光谱检测技术 | 第17-25页 |
1.2.3 水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25页 |
1.2.4 紫外-可见光谱法检测水质参数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7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2 紫外-可见光谱法水质多参数检测的仪器系统研究 | 第30-56页 |
2.1 紫外-可见光谱法水质多参数检测的工作原理 | 第30-36页 |
2.1.1 分子吸收光谱 | 第30-31页 |
2.1.2 朗伯-比尔定律 | 第31-32页 |
2.1.3 光谱法水质多参数检测的原理或依据 | 第32-36页 |
2.2 紫外-可见光谱法水质多参数检测的仪器系统 | 第36-37页 |
2.2.1 紫外-可见光谱法水质多参数检测的仪器系统设计要求 | 第36页 |
2.2.2 紫外-可见光谱法水质多参数检测的仪器系统结构设计 | 第36-37页 |
2.3 光谱测量单元设计 | 第37-39页 |
2.3.1 光源选型 | 第38页 |
2.3.2 光谱仪的选型 | 第38-39页 |
2.4 水质双光程差分检测探头设计 | 第39-47页 |
2.4.1 双光程差分检测原理 | 第39-40页 |
2.4.2 双光程差分探头结构设计、仿真及实现 | 第40-43页 |
2.4.3 双光程差分检测探头的性能测试 | 第43-47页 |
2.5 流路、清洗、处理、显示、存储、打印及主控系统研究 | 第47-48页 |
2.6 水质多参数检测软件系统设计 | 第48-55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3 紫外-可见光谱水质多参数检测的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 第56-94页 |
3.1 水质多参数光谱信号处理技术的步骤 | 第56-58页 |
3.1.1 系统应用场景及其光谱特性分析 | 第56-57页 |
3.1.2 光谱信号处理步骤 | 第57-58页 |
3.2 水质光谱信号的去噪处理 | 第58-71页 |
3.2.1 系统光谱噪声源分析 | 第58-60页 |
3.2.2 常用的水质光谱去噪方法 | 第60-61页 |
3.2.3 基于小波包的水质光谱去噪方法研究 | 第61-66页 |
3.2.4 水质光谱去噪效果比较与评价 | 第66-71页 |
3.3 水质光谱信号的浊度校正 | 第71-78页 |
3.3.1 校正的目的及意义 | 第71页 |
3.3.2 常用的水质光谱校正方法 | 第71-72页 |
3.3.3 基于多元散射的水质光谱校正方法 | 第72-73页 |
3.3.4 水质光谱的多元散射校正结果及评价 | 第73-78页 |
3.4 多参数水质检测系统的模型建立 | 第78-92页 |
3.4.1 常用的光谱降维及建模方法 | 第78-82页 |
3.4.2 主成分分析法及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 | 第82-86页 |
3.4.3 水质光谱的降维及建模试验 | 第86-9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4 紫外-可见光谱水质多参数检测仪器系统的性能测试研究 | 第94-112页 |
4.1 水质多参数检测仪器系统的性能测试要求及指标 | 第94-96页 |
4.1.1 系统的性能要求 | 第94-95页 |
4.1.2 系统的性能指标 | 第95-96页 |
4.2 多参数水质检测系统的性能测试 | 第96-110页 |
4.2.1 整机的性能测试 | 第98-100页 |
4.2.2 COD 检测的性能测试 | 第100-103页 |
4.2.3 TOC 检测的性能测试 | 第103-105页 |
4.2.4 TURB 检测的性能测试 | 第105-107页 |
4.2.5 NO3-N 检测的性能测试 | 第107-110页 |
4.3 水质多参数检测样机性能测试结果与讨论 | 第110-11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6页 |
致谢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6页 |
附录 | 第126-127页 |
A.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录用的论文目录 | 第126页 |
B.主研或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26-127页 |
C.已获得的科技成果及奖励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