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目录 | 第17-20页 |
引言 | 第20-24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24-46页 |
第一节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研究进展 | 第24-30页 |
1 流行病学 | 第24-25页 |
2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发病的危险因素 | 第25页 |
3 髋关节的局部生理结构及股骨颈和股骨头的血供 | 第25-26页 |
4 髋关节的运动力学 | 第26页 |
5 股骨颈骨折时损伤的机制及骨折分型 | 第26-28页 |
6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 第28页 |
7 内固定物的选择 | 第28-29页 |
8 内固定加植骨类 | 第29-30页 |
9 人工关节置换治疗 | 第30页 |
第二节 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塌陷的发病及治疗现状 | 第30-46页 |
1 现代中医学对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认识 | 第30-32页 |
2 股骨颈骨折后骨坏死的发生概率 | 第32-33页 |
3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发病机制 | 第33-35页 |
4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相关因素 | 第35-38页 |
5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可能的因素 | 第38-39页 |
6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后的塌陷 | 第39-41页 |
7 其他相关因素 | 第41页 |
8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后塌陷的治疗 | 第41页 |
9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早期防治塌陷的必要性 | 第41页 |
10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影像学进展过程 | 第41-42页 |
11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早期预测 | 第42页 |
12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塌陷的防治 | 第42-46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6-77页 |
1 资料和方法 | 第46-52页 |
1.1 一般资料 | 第46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46-48页 |
1.3 纳入标准 | 第48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48-49页 |
1.5 治疗方法 | 第49页 |
1.6 观察影响股骨颈骨折后疗效的相关因素 | 第49页 |
1.7 术后随访及相关疗效评价 | 第49页 |
1.8 疗效评定标准 | 第49-51页 |
1.9 手术方法 | 第51-52页 |
2 统计分析 | 第52页 |
3 结果 | 第52-64页 |
3.1 影响股骨颈骨折术后疗效的单因素分析 | 第53-55页 |
3.2 股骨颈骨折术后影响股骨头坏死及塌陷的多因素分析 | 第55-57页 |
3.3 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后的发展和转归 | 第57-60页 |
3.4 股骨头Kaplan-Meier幸存曲线 | 第60页 |
3.5 股骨头坏死的ARCO分期、坏死范围及坏死位置与股骨头塌陷幸存率分析 | 第60-61页 |
3.6 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改良术式治疗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的情况 | 第61-64页 |
4 讨论 | 第64-76页 |
4.1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预后股骨头坏死、塌陷的相关单因素分析 | 第64-67页 |
4.2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的进展及转归 | 第67-72页 |
4.3 改良术式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应用及意义 | 第72-74页 |
4.4 改良术式预防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后塌陷的局限性 | 第74-76页 |
5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77-97页 |
第一节 改良术式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77-86页 |
6 材料 | 第77-78页 |
7 方法 | 第78-86页 |
第二节 改良术式预防创伤性股骨头坏死后塌陷的生物力学机制 | 第86-97页 |
8 材料 | 第86页 |
9 方法 | 第86-89页 |
10 结果 | 第89-97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97-106页 |
11 髋关节生理状态下的生物力学特点 | 第97-98页 |
12 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后其力学性能的变化 | 第98-99页 |
13 股骨颈骨折后头颈部骨结构的力学性能变化与股骨头坏死、塌陷的相关性 | 第99页 |
14 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分析在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坏死塌陷预测中的应用 | 第99-100页 |
15 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并发股骨头坏死后塌陷发生的生物力学机制 | 第100-101页 |
16 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在改良术式预防股骨头坏死后塌陷中的应用 | 第101-102页 |
17 “辩稳论治”在预防股骨头坏死塌陷中的应用 | 第102-103页 |
18 “辨稳论治”指导治疗股骨颈骨折并发坏死后塌陷的意义 | 第103-104页 |
19 同种异体腓骨联合内稳定空心拉力螺钉预防股骨头坏死后塌陷的机理 | 第104-106页 |
结果 | 第106-108页 |
结语 | 第108-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25页 |
附录 | 第125-131页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详细摘要 | 第133-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