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理论论文--信号处理论文

稀疏多频带信号压缩采样方法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3-42页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1.2 压缩感知理论的发展概况第14-23页
        1.2.1 观测矩阵的构造第16-17页
        1.2.2 信号的稀疏表示第17-18页
        1.2.3 信号恢复算法的设计第18-23页
    1.3 稀疏多频带信号采样方法研究现状第23-34页
        1.3.1 稀疏多频带信号模型第23页
        1.3.2 基于Multicoset结构的压缩均匀采样方法分析第23-24页
        1.3.3 基于随机解调、MWC及其改进结构的压缩均匀采样方法第24-31页
        1.3.4 基于随机采样结构的压缩非均匀采样方法第31-34页
    1.4 MWC原理及分析第34-39页
        1.4.1 模型的解的存在条件第34-35页
        1.4.2 MWC框架下的信号恢复第35-37页
        1.4.3 MWC系统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第37-39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9-42页
第2章 MWC框架下的随机循环观测方法研究第42-72页
    2.1 引言第42-43页
    2.2 MWC系统原理第43-47页
    2.3 SCM-ACS采样结构及随机卷积结构分析第47-52页
        2.3.1 SCM-ACS采样结构第47-50页
        2.3.2 随机卷积第50-52页
    2.4 CCM-AIC采样结构第52-60页
        2.4.1 CCM-AIC采样结构的原理第52-58页
        2.4.2 CCM-AIC采样结构的理论分析第58-60页
    2.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第60-71页
        2.5.1 无噪声环境下MWC与CCM-AIC性能比较第60-63页
        2.5.2 高斯噪声环境下MWC与CCM-AIC性能比较第63-67页
        2.5.3 CCM-AIC系统鲁棒性能分析第67-71页
    2.6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3章 MWC框架下基于平滑L0范数的信号恢复方法研究第72-92页
    3.1 引言第72-73页
    3.2 OMP、SOMP方法第73-79页
        3.2.1 OMP算法原理第73-74页
        3.2.2 感知矩阵列向量的归一化对恢复算法的性能影响及分析第74-76页
        3.2.3 OMP算法的计算复杂度分析第76-77页
        3.2.4 由OMP到SOMP的扩展第77-79页
    3.3 M-SL0算法第79-84页
        3.3.1 SL0算法原理及分析第80-82页
        3.3.2 M-SL0算法原理及分析第82-84页
    3.4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第84-91页
        3.4.1 步长参数对M-SL0算法的性能影响实验及分析第86-87页
        3.4.2 衰减参数对M-SL0算法的性能影响实验及分析第87页
        3.4.3 M-SL0算法与SOMP、SPGL1算法的性能比较第87-91页
    3.5 本章小结第91-92页
第4章 面向信息带宽的MWC系统第92-118页
    4.1 引言第92-93页
    4.2 问题的提出第93-97页
        4.2.1 采样结构未能反映频带宽度差异性第93-96页
        4.2.2 信号恢复算法的高约束条件第96-97页
    4.3 MUSIC算法原理及分析第97-99页
    4.4 面向信息带宽的MWC第99-105页
        4.4.1 IBbMWC原理及分析第100-102页
        4.4.2 IBbMWC信号恢复适用MUSIC算法的充分条件第102-105页
    4.5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第105-117页
        4.5.1 参数fp取值对IBbMWC性能影响实验及分析第105-108页
        4.5.2 IBbMWC系统参数fp最优取值实验及分析第108-110页
        4.5.3 参数fp取值不小于非零频带最大宽度条件下IBbMWC系统性能实验及分析第110-112页
        4.5.4 IBbMWC与MWC性能对比实验及分析第112-113页
        4.5.5 MUSIC算法在IBbMWC系统中的适用性实验及分析第113-117页
    4.6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结论第118-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4页
附录 英文缩写及释义第134-13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136-139页
致谢第139-140页
个人简历第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手指多模态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关键问题研究
下一篇:改良术式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并发骨坏死预防塌陷的临床及力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