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4-16页 |
1 引言 | 第16-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8页 |
1.1.1 气候变暖 | 第16页 |
1.1.2 全球碳交易 | 第16-17页 |
1.1.3 草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 | 第17-18页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8-2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20-24页 |
1.3.1 研究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21-24页 |
1.4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24-25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1.4.2 数据来源 | 第24-25页 |
1.5 创新点和不足 | 第25-26页 |
1.5.1 主要创新点 | 第25-26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2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7-4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27-2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8-31页 |
2.2.1 碳循环理论 | 第28页 |
2.2.2 稀缺性、公共物品、外部性理论 | 第28-30页 |
2.2.3 生态经济学理论 | 第30页 |
2.2.4 自然资源定价理论 | 第30-31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1-41页 |
2.3.1 草原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研究 | 第31-34页 |
2.3.2 碳交易定价研究 | 第34-36页 |
2.3.3 碳汇经济价值研究 | 第36-38页 |
2.3.4 碳交易市场研究 | 第38-40页 |
2.3.5 文献综述评析 | 第40-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页 |
3 全球碳交易发展现状 | 第41-60页 |
3.1 全球气候大会的召开 | 第41-43页 |
3.1.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形成制定 | 第41-42页 |
3.1.2 《京都议定书》的形成制定 | 第42-43页 |
3.2 全球碳交易市场现状 | 第43-53页 |
3.2.1 全球碳交易市场结构 | 第43-44页 |
3.2.2 全球主要碳交易市场体系 | 第44-47页 |
3.2.2.1 英国交易体系(UK ETS) | 第45页 |
3.2.2.2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体系(NSW GGAS) | 第45-46页 |
3.2.2.3 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 | 第46页 |
3.2.2.4 美国的温室气体减排体系 | 第46-47页 |
3.2.3 全球碳交易市场交易情况 | 第47-53页 |
3.2.3.1 碳交易量及交易额 | 第47-52页 |
3.2.3.2 碳交易价格 | 第52-53页 |
3.3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 第53-59页 |
3.3.1 碳交易发展历程(政策、制度) | 第53-55页 |
3.3.2 中国CDM发展现状 | 第55-57页 |
3.3.3 中国碳汇市场交易体系发展 | 第57-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4 草原碳汇定价理论方法研究 | 第60-73页 |
4.1 价值理论 | 第60-63页 |
4.1.1 劳动价值论 | 第60-61页 |
4.1.2 生产要素价值论 | 第61-62页 |
4.1.3 效用价值论 | 第62页 |
4.1.4 均衡价值论 | 第62-63页 |
4.2 草原碳汇的特点及价值构成 | 第63-66页 |
4.2.1 草原碳汇的生态、经济属性 | 第63-64页 |
4.2.2 草原碳汇的价值构成 | 第64-66页 |
4.2.2.1 经济价值 | 第65页 |
4.2.2.2 生态价值 | 第65页 |
4.2.2.3 社会价值 | 第65-66页 |
4.3 草原碳汇定价方法 | 第66-73页 |
4.3.1 影子价格法 | 第66-67页 |
4.3.2 李金昌模型 | 第67-68页 |
4.3.3 边际机会成本定价 | 第68-70页 |
4.3.4 市场估价方法 | 第70-71页 |
4.3.5 期权定价法 | 第71-73页 |
4.3.5.1 期权定价理论 | 第71页 |
4.3.5.2 期权定价模型 | 第71-7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3页 |
5 草原碳汇定价理论及方法的应用——以内蒙古四子王旗为例 | 第73-106页 |
5.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73-77页 |
5.1.1 经济社会概况 | 第73-74页 |
5.1.2 草地碳汇量估算 | 第74-77页 |
5.2 草原碳汇影子价格方法应用研究 | 第77-87页 |
5.2.1 理论基础 | 第78-79页 |
5.2.2 模型设定 | 第79-80页 |
5.2.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第80-87页 |
5.2.3.1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80页 |
5.2.3.2 普通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 | 第80-83页 |
5.2.3.3 草原碳汇影子价格及经济、生态价值 | 第83-84页 |
5.2.3.4 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 | 第84-87页 |
5.3 草原碳汇边际机会成本定价应用研究 | 第87-98页 |
5.3.1 草原碳汇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的理论基础 | 第87-92页 |
5.3.1.1 草原碳汇边际生产者成本核算 | 第88-90页 |
5.3.1.2 草原碳汇边际使用者成本核算 | 第90-91页 |
5.3.1.3 草原碳汇边际外部成本核算 | 第91-92页 |
5.3.2 四子王旗草原碳汇边际机会成本定价 | 第92-97页 |
5.3.2.1 四子王旗草原碳汇边际生产成本 | 第92-95页 |
5.3.2.2 四子王旗草原碳汇边际使用者成本 | 第95-96页 |
5.3.2.3 四子王旗草原碳汇边际外部成本 | 第96-97页 |
5.3.3 四子王旗草原碳汇边际机会成本价格及其经济、生态价值 | 第97-98页 |
5.4 草原碳汇期权定价应用研究 | 第98-105页 |
5.4.1 期权定价对碳汇项目开发及市场交易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 第99-100页 |
5.4.1.1 期权交易对碳汇项目开发及市场交易的重要性 | 第99-100页 |
5.4.1.2 草原碳汇期权产品开发及市场交易的适用性 | 第100页 |
5.4.2 B-S期权定价模型在草原碳汇项目的应用 | 第100-104页 |
5.4.2.1 草原碳汇期权B-S期权定价模型的基本假设 | 第101页 |
5.4.2.2 草原碳汇B-S期权定价模型中期权要素的确定 | 第101-104页 |
5.4.3 草原碳汇B-S期权定价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104-10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6 草原碳汇定价方法应用比较分析 | 第106-112页 |
6.1 影子价格法应用分析 | 第106-107页 |
6.1.1 理论基础 | 第106页 |
6.1.2 研究角度及计算方法 | 第106-107页 |
6.1.3 结果分析及适用范围 | 第107页 |
6.2 边际机会成本法应用分析 | 第107-110页 |
6.2.1 理论基础 | 第107-108页 |
6.2.2 研究角度及计算方法 | 第108-109页 |
6.2.3 结果分析及适用范围 | 第109-110页 |
6.3 期权定价法应用分析 | 第110-112页 |
6.3.1 理论基础 | 第110页 |
6.3.2 研究角度及计算方法 | 第110-111页 |
6.3.3 结果分析及适用范围 | 第111-112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2页 |
7 内蒙古草原碳汇区域市场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 | 第112-126页 |
7.1 内蒙古草原碳汇潜力 | 第113-115页 |
7.2 内蒙古草原碳汇市场体系构成 | 第115-117页 |
7.2.1 供给者 | 第116页 |
7.2.2 需求者 | 第116页 |
7.2.3 第三方独立认证机构 | 第116页 |
7.2.4 交易所 | 第116-117页 |
7.3 内蒙古草原碳汇市场体系运行机制研究 | 第117-123页 |
7.3.1 草原碳汇市场体系供求机制分析 | 第117-119页 |
7.3.1.1 草原碳汇供给影响因素及解决机制 | 第117-118页 |
7.3.1.2 草原碳汇需求影响因素及解决机制 | 第118-119页 |
7.3.2 草原碳汇市场体系价格机制分析 | 第119-121页 |
7.3.3 草原碳汇市场体系风险机制分析 | 第121-122页 |
7.3.4 草原碳汇市场体系融资机制分析 | 第122-123页 |
7.3.5 草原碳汇市场体系竞争机制分析 | 第123页 |
7.4 内蒙古草原碳汇市场发展模式 | 第123-125页 |
7.4.1 宣传碳汇保护生态理念 | 第123-124页 |
7.4.2 明确草原碳汇的供给量及需求量 | 第124页 |
7.4.3 建立碳汇交易所 | 第124页 |
7.4.4 确立独立的第三方核证机制 | 第124页 |
7.4.5 草原碳汇项目试点推广 | 第124-125页 |
7.4.6 政府、金融部门的支持 | 第125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25-126页 |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126-132页 |
8.1 结论 | 第126-129页 |
8.2 政策建议 | 第129-131页 |
8.3 未来的研究方向 | 第131-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
参考文献 | 第133-143页 |
作者简介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