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52页 |
1. 前言 | 第16-17页 |
2. 不同类型的纳米材料用于肿瘤药物的传输 | 第17-25页 |
2.1. 高分子材料类纳米载体 | 第18-22页 |
2.1.1. 高分子纳米粒子 | 第18-21页 |
2.1.2. 高分子纳米胶束 | 第21-22页 |
2.1.3. 树状高分子 | 第22页 |
2.2. 脂质体纳米粒子 | 第22-24页 |
2.3. 病毒类纳米粒子 | 第24-25页 |
2.4. 碳纳米管 | 第25页 |
3. 纳米粒子的性质 | 第25-29页 |
3.1. 粒子大小 | 第26页 |
3.2. 粒子形状 | 第26-27页 |
3.3. 粒子表面特性 | 第27-28页 |
3.4. 释放特性 | 第28-29页 |
4. 含硼酸纳米粒子对肿瘤的治疗 | 第29-35页 |
4.1. 对肿瘤细胞表面过表达唾液酸(SA)的测量 | 第31-32页 |
4.2. 含有硼酸的大分子载体实现肿瘤的靶向富集 | 第32页 |
4.3. 含有PBA的高分子聚合物刷 | 第32-33页 |
4.4. 包覆PBA的脂质体 | 第33-34页 |
4.5. PBA功能化的高分子胶束 | 第34-35页 |
5. 富含硼的纳米材料应用于BNCT | 第35-39页 |
5.1. 富含硼的纳米粒子 | 第36-38页 |
5.2. 基于脂质体的BNCT试剂 | 第38-39页 |
6. 高分子纳米输送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0页 |
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第40-44页 |
7.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40页 |
7.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40-41页 |
7.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4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2页 |
第二章 富含硼酸的蛋白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对肝原位肿瘤的药物输送 | 第52-83页 |
1. 前言 | 第52-53页 |
2. 实验部分 | 第53-61页 |
2.1. 材料 | 第53页 |
2.2. BSA-PAPBA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3-54页 |
2.3. BSA-PAA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4页 |
2.4. ~(11)B NMR表征 | 第54页 |
2.5. 纳米粒子的尺寸和Zeta电位的测量 | 第54-55页 |
2.6. 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 | 第55页 |
2.7. 纳米粒子中BSA的含量的测定 | 第55页 |
2.8. BSA-PAPBA纳米粒子中PAPBA的提取及分子量测定 | 第55-56页 |
2.9. 负载DOX的BSA-PAPBA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6页 |
2.10.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56页 |
2.11.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释放 | 第56页 |
2.12.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56-57页 |
2.13. FITC标记的负载DOX的纳米粒子制备 | 第57页 |
2.14. 体外细胞摄取 | 第57-58页 |
2.15. 体内各组织的药物分布 | 第58页 |
2.16. 体内近红外荧光成像 | 第58-59页 |
2.17. ~1H NMR表征聚唾液酸与纳米粒子间的作用力 | 第59页 |
2.18. 体内抗肿瘤研究 | 第59-60页 |
2.18.1. 构建肝原位肿瘤动物模型 | 第59页 |
2.18.2. 体内抗肿瘤评价 | 第59页 |
2.18.3. 磁共振成像(MRI)实验参数 | 第59-60页 |
2.19. 组织H&E染色 | 第60页 |
2.20. 血液生化参数评价 | 第60页 |
2.21. 细胞表面的唾液酸(SA)含量的测定 | 第60页 |
2.22. 肝实质细胞和H22细胞对负载DOX的BSA-PAPBA纳米粒子的摄取 | 第60-61页 |
2.23. 统计学处理 | 第61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8页 |
3.1. BSA-PAPBA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61-65页 |
3.2. 体外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 | 第65-68页 |
3.3. 药物的体内生物分布 | 第68-70页 |
3.4. 体内近红外成像 | 第70-73页 |
3.5. 体内治疗肝原位肿瘤 | 第73-75页 |
3.6. 负载DOX的BSA-PAPBA纳米粒子体内毒副作用评估 | 第75-78页 |
4.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第三章 富含硼酸的蛋白纳米粒的粒径调控和表面修饰以及瘤内药物浓度的最大化 | 第83-120页 |
1. 前言 | 第83-84页 |
2. 实验部分 | 第84-92页 |
2.1. 材料 | 第84-85页 |
2.2. BSA-PAPBA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85页 |
2.3. 表面涂覆PEI-PEG的BSA-PAPBA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85页 |
2.4. 制备表面修饰靶向基团cRGD的纳米粒子 | 第85-86页 |
2.5. 纯BSA蛋白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86页 |
2.6. ~(11)B固体核磁表征 | 第86页 |
2.7. 纳米粒子的粒径测量和电镜表征 | 第86-87页 |
2.8. 负载DOX纳米粒子的制备及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定 | 第87页 |
2.9. 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外释放 | 第87-88页 |
2.10.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88页 |
2.11. 体内近红外荧光成像 | 第88-89页 |
2.12. 体内各组织的药物分布 | 第89页 |
2.13. 体内抗肿瘤研究 | 第89页 |
2.14. 体外细胞摄取 | 第89-90页 |
2.15. 聚唾液酸与纳米粒子间的相互作用表征 | 第90-91页 |
2.16. 肿瘤组织切片中凋亡细胞和增殖细胞的测定 | 第91页 |
2.17. 统计学处理 | 第91-92页 |
3. 结果 | 第92-111页 |
3.1. BSA-PAPBA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92-97页 |
3.2. 活体近红外成像 | 第97-99页 |
3.3. BSA-PAPBA纳米粒子的表面修饰 | 第99-100页 |
3.4. 纳米粒子在肿瘤内的富集效果 | 第100-104页 |
3.5. 体内抗肿瘤效果评价 | 第104-108页 |
3.6. 细胞摄取 | 第108-111页 |
4. 讨论 | 第111-116页 |
5. 结论 | 第116-117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0页 |
第四章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聚甲基丙烯酸脱氢松香醋纳米胶束合成及其对药物的输送 | 第120-147页 |
1. 前言 | 第120-121页 |
2. 实验部分 | 第121-127页 |
2.1. 材料 | 第122页 |
2.2. 聚合物表征 | 第122页 |
2.3. PEG-b-PDAEMA嵌段共聚物的制备 | 第122-123页 |
2.4. 负载PLGM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123页 |
2.5. 负载PLGM的纳米粒子的表征 | 第123-124页 |
2.6. 载药量和包封率的测量 | 第124页 |
2.7. 负载PLGM的纳米粒子的体外释放 | 第124页 |
2.8. 体外细胞毒性实验 | 第124-125页 |
2.9. FITC标记的嵌段共聚物PEG-b-PDAEMA的制备 | 第125页 |
2.10. 体外细胞摄取实验 | 第125页 |
2.11. 体内近红外荧光成像 | 第125-126页 |
2.12. 负载PLGM纳米粒子的体内抗肿瘤效果研究 | 第126页 |
2.13. 测定载药纳米粒子的体内生物分布 | 第126页 |
2.14. 血液生化参数评价 | 第126-127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127-141页 |
3.1. PEG-b-PDAEMA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 第127-129页 |
3.2. 负载PLGM的PEG-b-PDAEMA纳米颗粒的制备 | 第129-131页 |
3.3. 负载PLGM纳米粒子的体外释放 | 第131-132页 |
3.4. 细胞毒性和细胞摄取 | 第132-134页 |
3.5. NIR-797标记的载药纳米粒子体内近红外成像 | 第134-136页 |
3.6. 体内抗肿瘤效果研究 | 第136-138页 |
3.7. 药物的体内生物分布 | 第138-140页 |
3.8. 载药纳米粒子系统体内毒性评价 | 第140-141页 |
4. 结论 | 第141-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47页 |
第五章 今后的工作及展望 | 第147-149页 |
已发表的文章 | 第149-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