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简介 | 第11-13页 |
1.2.1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基本原理 | 第11-12页 |
1.2.2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IBS)的优点及应用 | 第12-13页 |
1.3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3-17页 |
1.3.1 LIBS的研究历史 | 第13-14页 |
1.3.2 国外LIBS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3 国内LIBS的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 飞秒LIBS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5 本文的研究方向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理论基础 | 第22-35页 |
2.1 激光烧蚀及等离子体形成过程 | 第22-23页 |
2.2 等离子体光谱特征 | 第23-25页 |
2.3 谱线展宽机制 | 第25-26页 |
2.3.1 自然展宽 | 第25页 |
2.3.2 共振展宽 | 第25页 |
2.3.3 Doppler展宽 | 第25-26页 |
2.3.4 Stark展宽 | 第26页 |
2.3.5 仪器展宽 | 第26页 |
2.4 谱线线型 | 第26-28页 |
2.4.1 Gauss线型 | 第27页 |
2.4.2 Lorentz线型 | 第27页 |
2.4.3 Voigt线型 | 第27-28页 |
2.5 等离子体诊断 | 第28-32页 |
2.5.1 局部热平衡模型(LTE模型) | 第28-29页 |
2.5.2 MC Whirter判据 | 第29页 |
2.5.3 等离子体温度 | 第29-31页 |
2.5.4 电子密度 | 第31-32页 |
2.6 双脉冲LIBS技术 | 第32-34页 |
2.6.1 双脉冲LIBS配置类型 | 第32-33页 |
2.6.2 双脉冲LIBS物理机制 | 第33-34页 |
2.7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实验装置 | 第35-48页 |
3.1 飞秒激光系统 | 第35-41页 |
3.1.1 飞秒激光振荡器Ti-Light | 第36-37页 |
3.1.2 一级多通放大器--Odin Ⅱ | 第37-39页 |
3.1.3 二级放大器--Thor-TW | 第39-41页 |
3.2 光谱仪 | 第41-43页 |
3.2.1 光纤光谱仪 | 第41-42页 |
3.2.2 中阶梯光栅光谱仪(Mechelle 5000) | 第42-43页 |
3.3 探测器 | 第43-45页 |
3.4 光谱仪的波长校准和相对强度校准 | 第45-46页 |
3.5 其它仪器设备 | 第46-48页 |
第四章 飞秒激光诱导击穿空气初期光学发射谱的研究 | 第48-56页 |
4.1 引言 | 第48页 |
4.2 飞秒激光诱导击穿空气初期光学发射谱研究的实验装置 | 第48-49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4.3.1 激光等离子体时间分辨光谱特征 | 第49-52页 |
4.3.2 电子温度的时间演化 | 第52-54页 |
4.3.3 电子密度的时间演化 | 第54-55页 |
4.4 实验结论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飞秒激光低压N2等离子体特性的实验研究 | 第56-66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飞秒激光低压N_2等离子体特性的实验研究的实验装置 | 第56-57页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5.3.1 激光等离子体光谱特征 | 第57-61页 |
5.3.2 激光传输和能量吸收特性 | 第61-63页 |
5.3.3 激光等离子体羽特性 | 第63-64页 |
5.4 实验结论 | 第64-66页 |
第六章 正交双脉冲空气等离子体光谱增强的实验研究 | 第66-73页 |
6.1 引言 | 第66页 |
6.2 正交双脉冲光谱增强研究的实验设置 | 第66-67页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7-72页 |
6.3.1 激光等离子体光谱特征 | 第67-68页 |
6.3.2 光谱增强 | 第68-72页 |
6.4 实验结论 | 第72-73页 |
第七章 共轴双脉冲镍等离子体光谱增强的实验研究 | 第73-81页 |
7.1 引言 | 第73页 |
7.2 共轴双脉冲光谱增强机制研究的实验设置 | 第73-74页 |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4-80页 |
7.3.1 激光等离子体光谱增强特性 | 第74-76页 |
7.3.2 电子温度和电子密度 | 第76-80页 |
7.4 实验结论 | 第80-81页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1-83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81-82页 |
8.2 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3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