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1-15页 |
插图 | 第15-17页 |
表格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8-38页 |
1.1 超新星 | 第18-25页 |
1.1.1 超新星发现的历史概述 | 第18-19页 |
1.1.2 超新星的分类 | 第19-25页 |
1.2 超新星遗迹 | 第25-38页 |
1.2.1 动力学演化 | 第26-27页 |
1.2.2 形态学分类 | 第27页 |
1.2.3 热混合型超新星遗迹 | 第27-32页 |
1.2.4 分子云环境中的超新星遗迹 | 第32-35页 |
1.2.5 论文的结构 | 第35-38页 |
第二章 超新星遗迹Kes 78的分子云环境与X射线光谱分析 | 第38-58页 |
2.1 超新星遗迹Kes 78的背景介绍 | 第38-39页 |
2.2 观测与数据处理 | 第39-40页 |
2.2.1 CO观测数据 | 第39-40页 |
2.2.2 X射线和其他波段数据 | 第40页 |
2.3 分子云环境 | 第40-49页 |
2.3.1 OH脉泽点和81 km s~(-1)的分子云 | 第40-45页 |
2.3.2 西边的分子云弧 | 第45-47页 |
2.3.3 视线上的其他分子成分 | 第47-48页 |
2.3.4 Kes 78距离的推断 | 第48-49页 |
2.4 东北边缘的XMM-Newton X射线辐射 | 第49-51页 |
2.4.1 X射线图像 | 第49页 |
2.4.2 X射线谱分析 | 第49-51页 |
2.5 讨论 | 第51-55页 |
2.5.1 Kes 78的整体演化及其前身星 | 第51-53页 |
2.5.2 多相气体的压强 | 第53-54页 |
2.5.3 可疑的射电脊 | 第54页 |
2.5.4 Kes 78天区的其他源 | 第54-5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第三章 分子云环境中主序OB星星风泡尺度与恒星质量的线性关系及其对超新星遗迹前身星的暗示 | 第58-68页 |
3.1 引言 | 第58-59页 |
3.2 星风泡尺度与主序OB星质量的线性关系 | 第59-63页 |
3.2.1 线性关系的理论模型 | 第59-60页 |
3.2.2 线性关系的另一种推导 | 第60-62页 |
3.2.3 主序后演化 | 第62-63页 |
3.3 R_b-M线性关系对超新星前身星的暗示 | 第63-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热混合型超新星遗迹W28的XMM-Newton X射线研究 | 第68-92页 |
4.1 热混合型超新星遗迹W28的背景介绍 | 第68-69页 |
4.2 观测与数据处理 | 第69-70页 |
4.3 观测结论 | 第70-80页 |
4.3.1 X射线图像 | 第70-71页 |
4.3.2 环境气体 | 第71-72页 |
4.3.3 X射线光谱分析 | 第72-80页 |
4.4 讨论 | 第80-89页 |
4.4.1 总体的气体性质 | 第80-84页 |
4.4.2 对比ROSAT,ASCA,和Suzaku的结果 | 第84-85页 |
4.4.3 东北壳层的非热辐射? | 第85-87页 |
4.4.4 SNR内部气体 | 第87-89页 |
4.5 总结 | 第89-92页 |
第五章 双壳层结构热混合型超新星遗迹Kes 79的分子云环境与400 ks XMM-Newton X射线分析 | 第92-110页 |
5.1 超新星遗迹Kes 79的背景介绍 | 第92-93页 |
5.2 观测与数据处理 | 第93-95页 |
5.2.1 CO观测数据 | 第93页 |
5.2.2 X射线和其他波段数据 | 第93-95页 |
5.3 分子云环境 | 第95-97页 |
5.4 X射线分析 | 第97-105页 |
5.4.1 X射线图像与多波段对比 | 第97-99页 |
5.4.2 金属元素的等值宽度图 | 第99-100页 |
5.4.3 XMM-Newton谱分析 | 第100-105页 |
5.5 讨论 | 第105-108页 |
5.5.1 遗迹的总体演化参数 | 第106页 |
5.5.2 双壳层结构和热混合型形态的解释 | 第106-107页 |
5.5.3 Kes 79的前身星 | 第107-10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在Kes 79南侧发现已知自转最慢的暂现强磁星3XMMJ185246.6+003317 | 第110-124页 |
6.1 磁星概述 | 第110-112页 |
6.1.1 观测特性 | 第110-111页 |
6.1.2 磁星的磁场 | 第111页 |
6.1.3 磁星的年龄以及磁星与超新星遗迹的关系 | 第111-112页 |
6.2 XMM-Newton观测和暂现源的发现 | 第112-113页 |
6.3 时序分析 | 第113-118页 |
6.3.1 周期与周期导数的测定 | 第113-115页 |
6.3.2 脉冲轮廓与脉冲分数 | 第115-118页 |
6.4 能谱分析 | 第118-120页 |
6.4.1 不同模型的比较 | 第118-120页 |
6.5 讨论 | 第120-124页 |
6.5.1 X射线光变历史与光学、红外对应天体搜寻 | 第120页 |
6.5.2 第三颗低磁场磁星3XMMJ185246.6+003317 | 第120-121页 |
6.5.3 爆发态与宁静态 | 第121-122页 |
6.5.4 是否与临近超新星遗迹Kes 79成协? | 第122-124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24-128页 |
7.1 本文总结 | 第124-126页 |
7.2 未来展望 | 第126-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8页 |
发表论文与科研成果 | 第138-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