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黑龙江省MBA培养现状及全日制MBA生源分析 | 第19-30页 |
2.1 黑龙江省MBA培养现状 | 第19-27页 |
2.1.1 黑龙江省MBA招生状况 | 第19-21页 |
2.1.2 黑龙江省MBA培养院校师资配置 | 第21-22页 |
2.1.3 黑龙江省MBA培养院校课程建设 | 第22-26页 |
2.1.4 黑龙江省MBA培养院校硬件配置 | 第26页 |
2.1.5 黑龙江省MBA培养院校案例库建设 | 第26-27页 |
2.2 黑龙江省全日制MBA生源分析 | 第27-29页 |
2.2.1 黑龙江省全日制MBA生源分布分析 | 第27页 |
2.2.2 黑龙江省全日制MBA生源数量分析 | 第27-2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典型院校全日制MBA培养模式及启示 | 第30-41页 |
3.1 清华大学全日制MBA的办学模式 | 第30-34页 |
3.1.1 招生方式 | 第30页 |
3.1.2 培养环节 | 第30-34页 |
3.2 长江商学院全日制MBA的培养模式 | 第34-35页 |
3.2.1 招生方式 | 第34-35页 |
3.2.2 培养环节 | 第35页 |
3.3 上海交通大学全日制MBA的培养模式 | 第35-38页 |
3.3.1 招生方式 | 第36-37页 |
3.3.2 培养环节 | 第37-38页 |
3.4 典型院校全日制MBA培养模式的启示 | 第38-40页 |
3.4.1 年龄结构 | 第38页 |
3.4.2 知识需求 | 第38-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黑龙江省全日制MBA培养模式构建 | 第41-47页 |
4.1 黑龙江省全日制MBA的培养目标 | 第41页 |
4.2 黑龙江省全日制MBA培养的资源配置 | 第41-42页 |
4.3 “一点、一进、一出”式的特色培养模式 | 第42-44页 |
4.3.1 “一点、一进、一出”培养模式的内涵与设计框架 | 第42-43页 |
4.3.2 教学根据点的建设 | 第43页 |
4.3.3 高管人才参与教学的方式 | 第43-44页 |
4.3.4 企业实训教学的基本方式 | 第44页 |
4.3.5 全日制MBA培养过程中的互动机制 | 第44页 |
4.4 多元培养方法 | 第44-46页 |
4.4.1 工商企业调查 | 第45页 |
4.4.2 企业经营状况诊断 | 第45-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5章 黑龙江省全日制MBA培养模式资源配置效果评价 | 第47-54页 |
5.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第47页 |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 第47-48页 |
5.2.1 目地性指标 | 第48页 |
5.2.2 过程性指标 | 第48页 |
5.2.3 约束性指标 | 第48页 |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第48-52页 |
5.4 黑龙江省全日制MBA培养资源配置效果模糊评价模型 | 第52-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