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酸性大气环境下城市多龄期钢框架地震易损性分析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第10-11页
    1.2 钢材腐蚀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腐蚀对钢结构耐久性影响研究第11页
        1.2.2 材料层次的研究第11-13页
        1.2.3 构件和结构层次的研究第13-14页
    1.3 金属大气腐蚀研究方法第14-15页
        1.3.1 大气环境暴露试验第14页
        1.3.2 室内加速试验第14-15页
    1.4 结构地震易损性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4.1 结构地震易损性概述第15-16页
        1.4.2 结构地震易损性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第2章 酸性大气环境下钢结构节点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第18-42页
    2.1 引言第18页
    2.2 试验研究目的第18页
    2.3 试验方案第18-24页
        2.3.1 室内加速腐蚀试验方案第18-20页
        2.3.2 试验试件设计第20-21页
        2.3.3 试验加载装置第21-22页
        2.3.4 加载制度第22-23页
        2.3.5 测量内容第23页
        2.3.6 材性试验第23-24页
    2.4 钢材材性试验结果分析第24-28页
        2.4.1 钢材室内加速腐蚀速率第24-25页
        2.4.2 钢材力学性能退化规律第25-28页
    2.5 节点试件试验结果分析第28-39页
        2.5.1 试验现象第28-31页
        2.5.2 试件承载力与变形第31-32页
        2.5.3 滞回曲线第32-34页
        2.5.4 耗能能力第34-36页
        2.5.5 骨架曲线第36-37页
        2.5.6 强度退化分析第37-38页
        2.5.7 刚度退化分析第38-39页
    2.6 本章小结第39-42页
第3章 酸性大气环境下钢结构节点有限元分析第42-54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ANSYS 有限元分析方法概述第42-44页
        3.2.1 ANSYS 有限元程序简介第42页
        3.2.2 ANSYS 材料非线性问题第42-43页
        3.2.3 ANSYS 几何非线性问题第43页
        3.2.4 ANSYS 重要塑性理论法则的选取第43-44页
    3.3 节点试件有限元模型建立第44-47页
        3.3.1 钢材本构关系第45页
        3.3.2 单元类型选取第45页
        3.3.3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第45-46页
        3.3.4 初始缺陷的施加第46-47页
        3.3.5 求解设置第47页
    3.4 ANSYS 有限元结果分析第47-52页
        3.4.1 承载力与耗能能力对比分析第47-48页
        3.4.2 破坏形态对比分析第48-49页
        3.4.3 滞回曲线对比分析第49-52页
        3.4.4 骨架曲线对比分析第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钢框架结构基于龄期的地震易损性分析第54-76页
    4.1 引言第54页
    4.2 结构模型第54-55页
    4.3 钢框架结构增量动力分析原理第55页
    4.4 算例结构的 IDA 分析第55-62页
        4.4.1 算例验证第55-57页
        4.4.2 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第57-60页
        4.4.3 地震波选择与调幅第60-62页
    4.5 算例结构 IDA 结果分析第62-68页
        4.5.1 龄期对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的影响第63页
        4.5.2 结构损伤计算第63-66页
        4.5.3 龄期对结构整体损伤的影响第66-67页
        4.5.4 IDA 曲线的插值及统计第67-68页
    4.6 结构极限状态定义第68-69页
    4.7 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第69-74页
        4.7.1 结构地震需求关系的建立第69-71页
        4.7.2 结构地震易损性曲线第71-74页
    4.8 本章小结第74-76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76-80页
    5.1 本文主要成果及结论第76-77页
    5.2 研究展望第77-80页
参考文献第80-86页
致谢第86-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第88页
    附录一: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8页
    附录二:硕士研究生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可食性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益阳市秀峰公园为例
下一篇:“平震结合”的城市公共空间应急避难设施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