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耐磨材料的分类 | 第11-15页 |
1.1.1 锰钢 | 第11-13页 |
1.1.2 铬系白口铸铁 | 第13-14页 |
1.1.3 贝氏体钢 | 第14-15页 |
1.1.4 奥-贝球铁 | 第15页 |
1.2 奥-贝球铁概况 | 第15-19页 |
1.2.1 奥-贝球铁的诞生 | 第15-17页 |
1.2.2 奥-贝球铁的发展 | 第17-18页 |
1.2.3 奥-贝球铁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 奥-贝球铁的生产工艺 | 第19-22页 |
1.3.1 等温淬火 | 第20-21页 |
1.3.2 分级淬火工艺 | 第21页 |
1.3.3 铸态生产 | 第21页 |
1.3.4 连续冷却 | 第21-22页 |
1.4 研究背景与内容 | 第22-24页 |
1.4.1 研究背景 | 第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5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化学成分设计 | 第24-28页 |
2.2.1 合金元素对奥-贝球铁的影响 | 第24-26页 |
2.2.2 热力学软件简介与化学成分优化 | 第26-28页 |
2.3 实验材料的制备 | 第28-29页 |
2.4 静态连续冷却转变曲线的测定方法 | 第29-30页 |
2.5 微观组织分析方法 | 第30-32页 |
2.5.1 金相组织观察设备及样品制备方法 | 第30-31页 |
2.5.2 透射电镜分析设备及样品制备方法 | 第31页 |
2.5.3 扫描电镜分析与EBSD分析设备及样品制备方法 | 第31页 |
2.5.4 X射线衍射分析设备及样品制备方法 | 第31-32页 |
2.6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2-34页 |
2.6.1 硬度实验 | 第32页 |
2.6.2 拉伸实验 | 第32-33页 |
2.6.3 压缩实验 | 第33页 |
2.6.4 冲击实验 | 第33-34页 |
2.7 磨损实验 | 第34-35页 |
第3章 铸态奥-贝球铁组织与性能的分析 | 第35-52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铸态奥-贝球铁的微观组织分析 | 第35-45页 |
3.2.1 离心力对球化及组织的影响 | 第35-37页 |
3.2.2 钒元素对微观组织的影响 | 第37-39页 |
3.2.3 扫描电镜成分分析 | 第39-40页 |
3.2.4 EBSD分析 | 第40页 |
3.2.5 电子探针面扫描 | 第40-42页 |
3.2.6 TEM分析 | 第42-44页 |
3.2.7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44-45页 |
3.3 铸态奥-贝球铁力学性能测试 | 第45-46页 |
3.4 不含钒奥-贝球铁的静态连续冷却转变规律 | 第46-50页 |
3.4.0 相变点的确定 | 第46-47页 |
3.4.1 冷却速率对不含钒奥-贝球铁显微组织的影响 | 第47-49页 |
3.4.2 不含钒奥-贝球铁的静态CCT曲线 | 第49-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热处理对奥-贝球铁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 第52-69页 |
4.1 引言 | 第52页 |
4.2 热处理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52-55页 |
4.2.1 奥氏体化温度及时间的确定 | 第52页 |
4.2.2 等温淬火温度及时间的确定 | 第52-55页 |
4.3 对不含钒奥-贝球铁的热处理研究 | 第55-68页 |
4.3.1 利用相变仪优化选择热处理工艺 | 第55-59页 |
4.3.2 等温盐浴淬火 | 第59-6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奥-贝球铁的耐磨性研究 | 第69-76页 |
5.1 引言 | 第69页 |
5.2 磨料磨损机理 | 第69-71页 |
5.2.1 微观切削磨损机理 | 第69-70页 |
5.2.2 多次塑变磨损机理 | 第70-71页 |
5.2.3 疲劳磨损机理 | 第71页 |
5.2.4 微观断裂机理 | 第71页 |
5.3 磨损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1-74页 |
5.3.1 磨损实验结果 | 第71-73页 |
5.3.2 磨损形貌分析 | 第73-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