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1-21页 |
0.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0.3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8页 |
0.4 本文的创新与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第一章 女性主导的混乱两性关系 | 第21-30页 |
1.1 莫莉和丈夫乔治:合法婚姻下的陌路人 | 第21-24页 |
1.1.1 貌合神离的婚姻:各自为政,互不干涉 | 第21-22页 |
1.1.2 合法外衣下的不道德:混乱不堪,乘机谋利 | 第22-24页 |
1.2 莫莉和情人们:以莫莉为中心的爱情纠葛 | 第24-30页 |
1.2.1 女性的力量:爱情导师和红颜知己 | 第24-26页 |
1.2.2 两性关系失衡:女神不再,秩序瓦解 | 第26-30页 |
第二章 二战后西方社会中的伦理困境 | 第30-42页 |
2.1 中年危机:事业巅峰后的虚无与滑坡 | 第30-36页 |
2.1.1 克利夫:江郎才尽的“天才音乐家” | 第30-33页 |
2.1.2 弗农:以公谋私的报社主编 | 第33-36页 |
2.2 人际关系的扭曲和职业道德的沦丧 | 第36-42页 |
2.2.1 人际关系的扭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第36-39页 |
2.2.2 职业道德与信仰的沦丧:外表光鲜,内里肮脏 | 第39-42页 |
第三章 生死选择的主动与被动 | 第42-50页 |
3.1 莫莉:无知无识,丧失尊严之死 | 第42-44页 |
3.1.1 丈夫乔治的病室囚徒 | 第42-43页 |
3.1.2 情人眼中可怜的莫莉 | 第43-44页 |
3.2 克利夫和弗农:安乐死之约下的相互谋杀 | 第44-50页 |
3.2.1 以朋友名义的安乐死之约 | 第44-47页 |
3.2.2 阿姆斯特丹之行:不约而同的谋杀 | 第47-50页 |
结语 | 第50-54页 |
4.1 多重伦理困境的成因 | 第50-51页 |
4.2 多维度的讽刺性 | 第51-52页 |
4.3 伦理主线中的教诲性 | 第52-53页 |
4.4 “阿姆斯特丹”的妙用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