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0 前言 | 第10-11页 |
1 胶州湾概况及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1 胶州湾概况 | 第11-13页 |
1.1.1 胶州湾地理、地形概况 | 第11页 |
1.1.2 胶州湾海洋水文 | 第11-12页 |
1.1.4 胶州湾跨海大桥 | 第12-13页 |
1.2 胶州湾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2 模型建立 | 第15-31页 |
2.1 FVCOM模式简介 | 第15-19页 |
2.1.1 笛卡尔坐标系下原始方程组 | 第15-16页 |
2.1.2 垂向坐标变换 | 第16-17页 |
2.1.3 湍流封闭方案 | 第17-18页 |
2.1.4 边界条件 | 第18-19页 |
2.1.5 干湿判别技术 | 第19页 |
2.2 FVCOM在胶州湾中应用配置 | 第19-21页 |
2.2.1 计算区域及网格划分 | 第19-20页 |
2.2.2 海湾岸线与海底地形 | 第20页 |
2.2.3 边界条件 | 第20页 |
2.2.4 初始条件及其他条件 | 第20-21页 |
2.3 胶州湾潮汐潮流模式结果分析 | 第21-30页 |
2.3.1 胶州湾潮汐特征 | 第21-24页 |
2.3.2 胶州湾潮流特征 | 第24-26页 |
2.3.3 胶州湾潮致余流 | 第26-3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胶州湾内纳潮量分析 | 第31-35页 |
3.1 方法介绍 | 第31-32页 |
3.2 纳潮量分析 | 第32-34页 |
3.2.1 利用断面的流量积分计算 | 第33-34页 |
3.2.2 利用研究计算区域的水深及zeta计算 | 第3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胶州湾水交换分析 | 第35-39页 |
4.1 模型实现 | 第35页 |
4.2 水交换分析 | 第35-38页 |
4.2.1 基本定义和计算方法 | 第35页 |
4.2.2 不同时刻投放下水交换情况 | 第35-3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5 胶州湾跨海大桥建立对水动力及水交换的影响分析 | 第39-60页 |
5.1 模型实现 | 第39-42页 |
5.2 胶州湾大桥建立对水动力的影响分析 | 第42-58页 |
5.2.1 潮汐变化 | 第42-45页 |
5.2.2 流场变化 | 第45-50页 |
5.2.3 跨海大桥中航道桥以及互通立交桥周围的变化 | 第50-54页 |
5.2.4 海湾纳潮量的变化 | 第54-56页 |
5.2.5 海湾水交换时间的变化 | 第56-5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6 胶州湾三维温度场时空分布 | 第60-68页 |
6.1 结果验证 | 第60-64页 |
6.2 海温分布 | 第64-68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68页 |
7 总结 | 第68-72页 |
7.1 主要结论和创新 | 第68-71页 |
7.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个人简历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