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8页 |
1.1 超声无损检测技术 | 第13页 |
1.2 超声无损检测系统 | 第13-14页 |
1.3 超声无损检测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工作内容安排 | 第15-18页 |
1.4.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2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工作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小型超声无损检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18-26页 |
2.1 超声无损检测系统概述与性能指标 | 第18页 |
2.2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和框架 | 第18-19页 |
2.3 系统的硬件平台架构和原理 | 第19-22页 |
2.3.1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第19-20页 |
2.3.2 电源模块的设计 | 第20页 |
2.3.3 模拟信号处理模块 | 第20-21页 |
2.3.4 FPGA高速数据处理模块 | 第21页 |
2.3.5 ARM处理模块 | 第21-22页 |
2.4 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案 | 第22-24页 |
2.4.1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 第22-23页 |
2.4.2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 第23页 |
2.4.3 应用程序的设计 | 第23-24页 |
2.5 系统的低功耗设计方案 | 第24-2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系统底层软件设计与实现 | 第26-47页 |
3.1 Bootloader的修改与移植 | 第26-29页 |
3.1.1 Bootloader简介 | 第26-27页 |
3.1.2 Uboot源码的修改与编译 | 第27页 |
3.1.3 Uboot的移植 | 第27-29页 |
3.2 Linux内核的制作与移植 | 第29-32页 |
3.2.1 Linux内核源码的修改 | 第29-31页 |
3.2.2 Linux内核的配置与裁剪 | 第31-32页 |
3.2.3 Linux内核的编译与移植 | 第32页 |
3.3 根文件系统的制作与移植 | 第32-38页 |
3.3.1 根文件系统概述 | 第32-33页 |
3.3.2 根文件系统的选择 | 第33-34页 |
3.3.3 Busybox的简介及安装 | 第34-35页 |
3.3.4 CRAMFS文件系统的建立 | 第35-37页 |
3.3.5 CRAMFS文件系统的移植 | 第37-38页 |
3.4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 第38-46页 |
3.4.1 Linux设备驱动简介 | 第38-39页 |
3.4.2 设备驱动程序设计 | 第39页 |
3.4.3 本系统设备驱动总体设计 | 第39-40页 |
3.4.4 基于S3C2410的PWM驱动程序设计 | 第40-41页 |
3.4.5 键盘驱动设计 | 第41-44页 |
3.4.6 系统模拟U盘驱动设计 | 第44-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系统应用软件层的设计与实现 | 第47-61页 |
4.1 应用软件层总体设计框架 | 第47-48页 |
4.2 人机交互模块 | 第48-51页 |
4.2.1 键盘设计 | 第48-49页 |
4.2.2 界面设计 | 第49-51页 |
4.2.3 特殊功能菜单设计 | 第51页 |
4.3 探伤功能模块 | 第51-56页 |
4.3.1 超声波数据实时处理模块 | 第51-52页 |
4.3.2 通道校正模块 | 第52-53页 |
4.3.3 参数设置模块 | 第53-54页 |
4.3.4 特殊功能模块 | 第54-56页 |
4.3.5 文件管理模块 | 第56页 |
4.4 图形绘制模块 | 第56-58页 |
4.5 系统开发环境的建立 | 第58-59页 |
4.6 应用程序的编译、运行 | 第59-60页 |
4.7 本章总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系统低功耗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 第61-70页 |
5.1 模拟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61-63页 |
5.1.1 耦合电路的种类和功能 | 第61页 |
5.1.2 变压器耦合原理 | 第61-62页 |
5.1.3 收发电路耦合变压器的实现 | 第62-63页 |
5.2 高速ADC分时采样的设计与实现 | 第63-64页 |
5.2.1 高速数据采集的设计 | 第63-64页 |
5.2.2 高速采样数据的后处理设计 | 第64页 |
5.2.3 高速ADC分时采样的实现 | 第64页 |
5.3 ARM处理模块的睡眠与唤醒技术 | 第64-69页 |
5.3.1 ARM体系结构简介 | 第64-65页 |
5.3.2 系统睡眠与唤醒的工作流程 | 第65-67页 |
5.3.3 系统睡眠与唤醒的设计与实现 | 第67-69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小型超声无损检测系统的测试 | 第70-82页 |
6.1 系统的五大性能测试 | 第70-72页 |
6.1.1 分辨率测试 | 第70页 |
6.1.2 动态范围的测试 | 第70-71页 |
6.1.3 灵敏度测试 | 第71页 |
6.1.4 垂直线性测试 | 第71-72页 |
6.1.5 水平线性测试 | 第72页 |
6.2 系统的功能测试 | 第72-78页 |
6.2.1 通道校正功能测试 | 第72-76页 |
6.2.2 B扫显示功能的测试 | 第76-77页 |
6.2.3 曲面修正功能的测试 | 第77-78页 |
6.2.4 焊缝显示功能的测试 | 第78页 |
6.3 系统的低功耗测试 | 第78-81页 |
6.3.1 系统外形设计情况 | 第78-79页 |
6.3.2 模拟信号处理与AD分时采样模块的测试 | 第79-80页 |
6.3.3 ARM处理器睡眠与唤醒的测试 | 第80-81页 |
6.4 本章总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结束语 | 第82-84页 |
7.1 本文的工作总结 | 第82-83页 |
7.2 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