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章 绪论 | 第10-18页 |
一、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问题缘起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一) 相关研究资料 | 第11-13页 |
(二) 相关研究成果 | 第13页 |
三、研究设想 | 第13-15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第14页 |
(三) 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14-15页 |
四、相关概念解释 | 第15-18页 |
(一) 川陕革命根据地 | 第15-16页 |
(二) 社会动员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川陕革命根据地社会动员工作的历史背景 | 第18-24页 |
一、20世纪30年代中共社会动员工作理论 | 第18-20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相关理论阐述 | 第18-19页 |
(二) 中共20世纪初期的动员思想 | 第19-20页 |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社会动员的实践背景 | 第20-24页 |
(一) 红四方面军入川前川陕地区的社会动员情况 | 第20-21页 |
(二) 川陕革命根据地社会动员工作的迫切性 | 第21-24页 |
第三章 川陕革命根据地对下层民众的动员工作 | 第24-32页 |
一、带领贫苦农民进行土地革命 | 第24-27页 |
(一) 川陕地区农民革命性较强 | 第24-25页 |
(二) 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的具体措施 | 第25-27页 |
二、深入开展妇女解放运动 | 第27-29页 |
(一) 红军入川前川陕地区妇女基本情况 | 第27页 |
(二) 川陕革命根据地妇女动员工作 | 第27-29页 |
三、加强青少年的动员工作 | 第29-32页 |
(一) 川陕革命根据地初期青少年动员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二) 大力开展青少年动员工作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川陕革命根据地对国民党将士的动员工作 | 第32-40页 |
一、对国民党将领的动员工作 | 第32-35页 |
(一) 利用国民党将领内部矛盾,争取同盟最大化 | 第32-33页 |
(二) 对国民党田颂尧、杨森的动员和争取 | 第33-34页 |
(三) 对杨虎城的成功动员 | 第34-35页 |
二、大力开展国民党兵运工作 | 第35-38页 |
(一) 最大限度争取国民党士兵哗变 | 第35-36页 |
(二) 进行全面系统的兵运工作 | 第36-38页 |
三、加强白区被俘士兵的改造 | 第38-40页 |
第五章 川陕革命根据地对技术人才和地方武装的动员工作 | 第40-44页 |
一、注重对军事技能人才的动员 | 第40-41页 |
二、吸收当地医疗人才,建立人民医院 | 第41-43页 |
三、对民团势力的动员 | 第43-44页 |
第六章 川陕革命根据地社会动员工作的特点、作用及局限性 | 第44-52页 |
一、川陕革命根据地社会动员工作的历史特点 | 第44-47页 |
(一) 紧紧围绕军事需求开展社会动员 | 第44-45页 |
(二) 宣传工作贯穿社会动员始终 | 第45-46页 |
(三) 妇女成为重要的武装力量 | 第46-47页 |
二、川陕革命根据地社会动员工作的历史作用 | 第47-49页 |
(一) 对根据地建立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 第47-48页 |
(二) 支持并掩护了红军长征 | 第48-49页 |
(三) “汉中协定”对西安事变的积极影响 | 第49页 |
三、川陕革命根据地社会动员工作的历史局限性 | 第49-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致谢 | 第58-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