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国内研究 | 第12-17页 |
1.2.2 国外研究 | 第17页 |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陈独秀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条件、选择过程与行为表现 | 第21-33页 |
2.1 陈独秀认同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条件 | 第21-23页 |
2.1.1 封建宗法制度和科举制度压抑个体的思想启蒙 | 第21页 |
2.1.2 一战暴露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侵略与野蛮的本质 | 第21-22页 |
2.1.3 俄国十月革命凸显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 | 第22-23页 |
2.2 陈独秀认同与选择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 第23-26页 |
2.2.1 冲破封建主义牢笼接受康梁派改良思想 | 第23-24页 |
2.2.2 东渡留学加入青年会进而转向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 第24-25页 |
2.2.3 以《新青年》为阵地,沿着科学民主走向马克思主义 | 第25-26页 |
2.3 陈独秀认同马克思主义的行为表现 | 第26-33页 |
2.3.1 宣传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和剩余价值学说,初步确立唯物史观 | 第26-28页 |
2.3.2 批判无政府主义和资本主义,坚持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 第28-29页 |
2.3.3 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原理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革命态度以及国民革命的道路方向 | 第29-33页 |
第三章 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实践运用中的偏差 | 第33-47页 |
3.1 陈独秀偏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行为表现 | 第33-38页 |
3.1.1 对资产阶级力量做出错误估量,机械接受马恩的不断革命论 | 第33-34页 |
3.1.2 在农民问题与革命领导权问题处理上前后矛盾 | 第34-35页 |
3.1.3 与托洛茨基主义产生共鸣,政治思想发生转向 | 第35-38页 |
3.2 陈独秀偏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客观原因 | 第38-40页 |
3.2.1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内复杂的斗争环境 | 第38-39页 |
3.2.2 早期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斗争经验把握不足 | 第39页 |
3.2.3 共产国际的不恰当指导 | 第39-40页 |
3.3 陈独秀偏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主观原因 | 第40-47页 |
3.3.1 传统士大夫情结影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彻底改造 | 第40-42页 |
3.3.2 教条主义单向思维制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 | 第42-43页 |
3.3.3 对农民群众有限度的信任造成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 第43-44页 |
3.3.4 个性刚毅固执导致在制定革命策略方面缺乏灵活性 | 第44-47页 |
第四章 对陈独秀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评估 | 第47-55页 |
4.1 陈独秀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发展的贡献 | 第47-49页 |
4.1.1 引领大众对马克思主义有初步完整的了解 | 第47-48页 |
4.1.2 启蒙有为青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事业 | 第48-49页 |
4.1.3 通过发起早期党组织的工作为创立中国共产党奠定基础 | 第49页 |
4.2 陈独秀晚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运用的前瞻性探索 | 第49-53页 |
4.2.1 以坚定的爱国立场阐发“一面抗战,一面建国”的主张 | 第49-51页 |
4.2.2 从发展生产力角度提出“不要害怕资本主义”的观点 | 第51-52页 |
4.2.3 在弥留之际提出对民主的新见解,论证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 第52-53页 |
4.3 从实践性的角度肯定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立场 | 第53-55页 |
第五章 陈独秀初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启示 | 第55-61页 |
5.1 超越文化冲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良性互动中汲取力量 | 第55-57页 |
5.1.1 严格剔除不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内容及衍生习俗 | 第55-56页 |
5.1.2 科学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 第56页 |
5.1.3 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换 | 第56-57页 |
5.2 落实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真诚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 | 第57-59页 |
5.2.1 从人文主义关怀的角度出发落实“以人为本”理念 | 第57-58页 |
5.2.2 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肯定群众对社会进步及实现“中国梦”的合力作用 | 第58页 |
5.2.3 尊重个体性和创造性,突破“改造者”的救世主观念 | 第58-59页 |
5.3 摒弃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 第59-61页 |
5.3.1 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探讨 | 第59页 |
5.3.2 深入实际对基层进行调查研究以了解社会现状 | 第59-60页 |
5.3.3 在“实事求是”基础上提高批判纠错能力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