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1 糖尿病概述 | 第12页 |
1.2 天然植物多糖降血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降血糖与抗氧化的关系 | 第13页 |
1.4 枸杞叶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4.1 多糖的提取方法 | 第14-15页 |
1.4.2 多糖的结构分析 | 第15-16页 |
1.4.3 多糖的应用 | 第16页 |
1.5 辅助降血糖保健品的市场开发现状 | 第16页 |
1.6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第2章 枸杞叶多糖的提取与分离 | 第18-34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试材与设备 | 第18-19页 |
2.2.1 材料 | 第18页 |
2.2.2 试剂 | 第18页 |
2.2.3 仪器 | 第18-19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19-22页 |
2.3.1 枸杞叶样品制备 | 第19页 |
2.3.2 枸杞叶多糖的提取 | 第19页 |
2.3.2.1 超声-微波联合提取方法 | 第19页 |
2.3.2.2 其他提取方法 | 第19页 |
2.3.3 多糖提取率的测定 | 第19-20页 |
2.3.4 超声-微波联合提取条件优化 | 第20页 |
2.3.4.1 单因素实验 | 第20页 |
2.3.4.2 响应面设计 | 第20页 |
2.3.5 多糖的分级 | 第20-21页 |
2.3.6 多糖的定性 | 第21页 |
2.3.6.1 Molish实验 | 第21页 |
2.3.6.2 Fehling实验 | 第21页 |
2.3.6.3 I-KI实验 | 第21页 |
2.3.6.4 紫外全波长扫描 | 第21页 |
2.3.7 统计分析 | 第21-22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2-33页 |
2.4.1 单因素实验 | 第22-24页 |
2.4.1.1 微波时间对LLP提取率的影响 | 第22页 |
2.4.1.2 超声时间对LLP提取率的影响 | 第22-23页 |
2.4.1.3 粒度对LLP提取率的影响 | 第23-24页 |
2.4.1.4 液固比对LLP提取率的影响 | 第24页 |
2.4.2 响应面试验 | 第24-31页 |
2.4.2.1 模型与数据分析 | 第24-27页 |
2.4.2.2 响应面图与等高线图分析 | 第27-31页 |
2.4.2.3 对最佳提取工艺的验证 | 第31页 |
2.4.3 与其他提取方法的比较结果 | 第31-32页 |
2.4.4 多糖的定性实验结果 | 第32-33页 |
2.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枸杞叶多糖的理化性质、结构表征及抗氧化活性分析 | 第34-54页 |
3.1 引言 | 第34页 |
3.2 试材与设备 | 第34-35页 |
3.2.1 材料 | 第34页 |
3.2.2 试剂 | 第34-35页 |
3.2.3 仪器 | 第35页 |
3.3 试验方法 | 第35-39页 |
3.3.1 多糖的结构鉴定 | 第35-36页 |
3.3.1.1 枸杞叶多糖的电镜观察 | 第35页 |
3.3.1.2 枸杞叶多糖的红外光谱扫描 | 第35页 |
3.3.1.3 枸杞叶多糖的圆二色谱扫描 | 第35-36页 |
3.3.2 枸杞叶多糖的单糖组成测定 | 第36-37页 |
3.3.2.1 枸杞叶多糖的水解 | 第36页 |
3.3.2.2 单糖标品的配制 | 第36页 |
3.3.2.3 样品和单糖标品的柱前衍生化 | 第36页 |
3.3.2.4 色谱条件 | 第36页 |
3.3.2.5 各单糖标准曲线绘制 | 第36-37页 |
3.3.2.6 枸杞叶多糖中各单糖的含量计算 | 第37页 |
3.3.3 粘均分子量的测定 | 第37页 |
3.3.4 枸杞叶多糖的溶解性的测定 | 第37页 |
3.3.5 体外抗氧化试验 | 第37-39页 |
3.3.5.1 对ABTS~(·+)的清除能力 | 第37-38页 |
3.3.5.2 对DPPH·的清除能力 | 第38页 |
3.3.5.3 对·OH自由基清除能力 | 第38页 |
3.3.5.4 对O_2~-的清除能力 | 第38-39页 |
3.3.6 统计学方法 | 第39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9-52页 |
3.4.1 多糖的结构鉴定结果 | 第39-41页 |
3.4.1.1 多糖的电镜扫描图 | 第39-40页 |
3.4.1.2 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 第40页 |
3.4.1.3 多糖的圆二色谱分析结果 | 第40-41页 |
3.4.2 枸杞叶多糖的单糖组成测定结果 | 第41-46页 |
3.4.2.1 各单糖的标准曲线及线性关系 | 第41-43页 |
3.4.2.2 枸杞叶多糖的液相色谱图 | 第43-46页 |
3.4.3 枸杞叶多糖的不同组分的粘均分子量 | 第46页 |
3.4.4 枸杞叶多糖的溶解性的测定结果 | 第46-48页 |
3.4.5 枸杞叶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 | 第48-52页 |
3.4.5.1 对ABTS~(·+)的清除能力 | 第48页 |
3.4.5.2 对DPPH·的清除能力 | 第48-49页 |
3.4.5.3 对·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 | 第49页 |
3.4.5.4 对O_2~-的清除能力 | 第49-52页 |
3.5 小结 | 第52-54页 |
第4章 枸杞叶多糖的降血糖活性分析 | 第54-72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试材与设备 | 第54-55页 |
4.2.1 实验动物 | 第54页 |
4.2.2 试剂 | 第54-55页 |
4.2.3 仪器 | 第55页 |
4.3 试验方法 | 第55-59页 |
4.3.1 体外降血糖试验 | 第55-56页 |
4.3.1.1 LLPs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力的测定 | 第55页 |
4.3.1.2 LLPs对α-淀粉酶的抑制活力的测定 | 第55-56页 |
4.3.2 体内降血糖试验 | 第56-58页 |
4.3.2.1 溶液的配制 | 第56页 |
4.3.2.2 糖尿病小鼠的模型构建 | 第56页 |
4.3.2.3 实验小鼠的分组及给药方法 | 第56-57页 |
4.3.2.4 对实验小鼠生活指标的测定 | 第57页 |
4.3.2.5 小鼠空腹血糖值的测定 | 第57页 |
4.3.2.6 处死与解剖 | 第57页 |
4.3.2.7 小鼠脏器重和脏体比的测定 | 第57页 |
4.3.2.8 小鼠糖化血清蛋白(GSP)含量的测定 | 第57-58页 |
4.3.2.9 小鼠血清胰岛素含量的测定 | 第58页 |
4.3.2.10 小鼠抗氧化性能的试验 | 第58页 |
4.3.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8-5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9-70页 |
4.4.1 枸杞叶多糖体外降血糖活性 | 第59-62页 |
4.4.1.1 不同组分多糖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 | 第59-60页 |
4.4.1.2 不同组分多糖对α-淀粉酶的抑制效果 | 第60-62页 |
4.4.2 LLP_(50)对糖尿病小鼠生活指标的影响 | 第62-65页 |
4.4.2.1 LLP_(50)对糖尿病小鼠体重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2.2 LLP_(50)对糖尿病小鼠饮水量的影响 | 第63-64页 |
4.4.2.3 LLP_(50)对糖尿病小鼠摄食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4.4.3 LLP_(50)对糖尿病小鼠血糖值的影响 | 第65-66页 |
4.4.4 LLP_(50)对糖尿病小鼠脏器重及脏体比的影响 | 第66-67页 |
4.4.5 LLP_(50)对糖尿病小鼠血清胰岛素和GSP含量的影响 | 第67页 |
4.4.6 LLP_(50)对糖尿病小鼠体内CAT和T-SOD活力的影响 | 第67-70页 |
4.5 小结 | 第70-72页 |
第5章 枸杞叶辅助降血糖含片的研制 | 第72-84页 |
5.1 引言 | 第72页 |
5.2 材料与设备 | 第72-73页 |
5.2.1 材料 | 第72页 |
5.2.2 仪器 | 第72-73页 |
5.3 试验方法 | 第73-76页 |
5.3.1 含片的基本工艺流程 | 第73-74页 |
5.3.1.1 具体操作步骤 | 第74页 |
5.3.2 含片配方和工艺优化试验 | 第74-76页 |
5.3.2.1 单因素试验 | 第74-76页 |
5.3.2.2 正交试验 | 第76页 |
5.3.2.3 含片品质测定 | 第76页 |
5.3.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76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76-82页 |
5.4.1 单因素试验 | 第76-79页 |
5.4.1.1 枸杞叶多糖的添加量对含片品质的影响 | 第76-77页 |
5.4.1.2 木糖醇的添加量对含片品质的影响 | 第77-78页 |
5.4.1.3 柠檬酸的添加量对含片品质的影响 | 第78页 |
5.4.1.4 黄原胶的添加量对含片品质的影响 | 第78-79页 |
5.4.2 正交试验 | 第79-81页 |
5.4.3 品质测定 | 第81页 |
5.4.4 本发明的优点 | 第81-82页 |
5.5 小结 | 第82-8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页 |
6.2 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附录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98页 |